近日翻閱《中國集郵報》,一篇曾因介紹“臥薪嘗膽”原地在江蘇省蘇州市,而引起紹興各界人士驚愕的《2010年新郵原地初探》引起了我的關注。因其文中所述的“富春山居圖”和“蘭亭序”原地再次紕漏。(見《中國集郵報》2009年11月20日第89期第4版,以下簡稱畢文)
作為一名浙江人,同時也是一位極限集郵愛好者,應對2010年浙江題材的《富春山居圖》、《臥薪嘗膽》、《蘭亭序》新郵的原地做個澄清和說明。
《富春山居圖》因清代順治年間曾遭大火焚燒后被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也就是明年郵票中的第一枚。《剩山圖》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地址為浙江省杭州市孤山路25號(郵編:310007),原地郵局為杭州市保俶路郵政支局。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因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制作相關郵品時可選用其創作地浙江富陽市啟用的相關新郵郵戳。
畢文中“《富春山居圖》無收藏地”一說毫無根據,而且文中提到“可選浙江省富陽市春江郵政所為主圖原地之一,郵政編碼311401”也未加考證。
筆者在2009年12月14日富陽新聞網上找到了更為確切的答案。以下是引自該新聞一篇題為“《富春山居圖》畫的到底是哪里”中的一段:“富陽集郵協會常務理事孫福東認為,當年黃公望晚年結廬定居和《富春山居圖》創作地——廟山塢,位于富春江北岸,1995年被辟為黃公望省級森林公園,原歸屬新民鄉地盤,區鄉鎮‘撤擴并’時,劃歸富陽鎮管轄,2001年又與東洲鄉一起從富陽鎮劃出,設置東洲街道,但至今沒有設置郵政機構,其郵政業務歸富陽市郵政局直管。富陽市郵政局郵編為311400,畢曉光文中所提的春江郵政所位于富春江的南岸,并非畫作原創地。”
筆者進一步查找,畢文中所提的“富陽市春江郵政所”實則是在位于富市春江街道民主村(富春江南岸),郵政編碼為311421,與實際不符。
同樣在《2010年紀特郵票原地考》一文中(見《中國集郵報》2009年11月24日第90期第4版,以下簡稱鄭文),提到郵票第一枚《剩山圖》還可以選杭州西湖少年郵政支局,筆者認為這一說法也是不妥。杭州西湖少年郵局位于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目前只提供加蓋相關郵戳服務,不辦理郵政業務,將其也列為原地郵局實為不妥。鄭文中還提到,“后半卷無用師卷可選創作地浙江桐廬縣富春江郵政支局”,這一說法不正確。鄭文作者是將《富春山居圖》中描繪的富春江所流經的桐廬作為原地。(注:富春江,浙江省中部河流,為錢塘江桐廬至蕭山聞家堰段的別稱。長110公里,流貫浙江省桐廬、富陽兩縣。)
事實上,《富春山居圖》確切的創作地是有據可查的,就在富陽廟山塢,目前已開辟為富陽市黃公望森林公園。選擇桐廬縣富春江郵政支局與《富春山居圖》創作地毫無相干。并且按流經地作為原地本身也是個模糊的概念,請問鄭文作者,有人能分別說清楚每枚郵票上每座山峰的具體位置嗎?如能的話,是否還需要根據確定的山峰位置分別再去找所對應的原地郵局?
因此,提出《富春山居圖》無收藏地,將桐廬縣富春江郵政支局作為原地郵局均為不著邊際。
對于“臥薪嘗膽”,筆者在此不展開過多論述,這都是有史可查的。畢文中 “郵票原地可選在江蘇省蘇州市郵政局,郵政編碼215000”是站不住腳的,也不知道作者引自那部經典。鄭文中提到的“臥薪嘗膽”原地郵局是“浙江紹興皋埠郵政支局,郵編312035”也屬斷章取義,不能采信。“臥薪嘗膽”故事發生地就在目前紹興府山,原地郵局為紹興市府山橋郵政所,郵編:312000。
對于“蘭亭序”,除了畢文中提到的創作地浙江省紹興市蘭亭郵政所(郵編312045)外,還可以選擇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原地郵局為北京市地安門郵局,郵政編碼100009。作者:謝冰冰 文章來源:浙江集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