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即金屬胎掐絲琺瑯器,于元代中后期由阿拉伯工匠傳入我國,當時稱“大食窯”或“鬼國嵌”。因琺瑯工藝傳入歷史短暫,文字著錄亦為罕見,所以人們對于琺瑯器的了解認識長期以來仍落后于其他工藝美術門類。中國郵政于2013年4月21日發行1套6枚《景泰藍》特種郵票,對于今人認識了解及研究這一無比瑰麗的古代藝術品類,或將起到普及和推廣的積極作用。
接到這一選題的創作任務之初,我深深地驚詫于見景泰藍器物的華美絢麗。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將我的所見傳遞給每一位觀者,同時符合文物類題材郵票特有的審美傳統,簡潔大方、主題突出,精致細膩便成為我最初設計構想的努力方向。
首先,對于器物主體表現顯然是該套郵票設計的重中之重。
除了對于器物的體量大小、與背景空間關系的經營考量外,為了更加突出景泰藍掐銅絲、填藍釉的工藝特點,我嘗試突破人們對文物類郵票設計的固有思維。通常這類題材的設計非常重視表現器物的體積感和重量感,這樣做不但可以使器形突出,看起來更加真實,而且可以有效體現文物所特有的歷史厚重感。但是,景泰藍之美,不僅在于它的器形,精湛繁縟的細節工藝才是它如此令人炫目的根源。因此,我反其道而行之,有意識地減弱淡化了器身陰影,壓暗高先部分,同時完全去除了環境陰影,使得本應強調的立體感、空間感被削弱,而更加趨向于平面化。這種平面化處理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夠把觀者的關注點從大的器形上挪開,進而更加關注景泰藍局部,以華麗考究的細節之美來挑動觀者的神經。
其次,票面文字部分的設計經營同樣對于突出主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初稿的設計階段,我把主要的思路 集中在“如何體現濃郁的中式風格”這一命題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一樣,在初稿中我采用了文字豎排、書法字格、印章等常用中式符號。但細細品味之下,雖然風格均體現比較到位,但是所用素W44宗這個史要的命題沒有直接聯系,且元素過多似有堆砌之嫌,“配角”與“主角”間也似乎存在割裂之感。 這個問題一度曾令我感覺十分棘手,總覺得還能夠“更上一層樓”,卻找不到向上的階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放下”與“沉淀”,再“拿起來”之后,最后終于從那枚小小的印章上找到了靈感。我去掉了書法字格式的標題設計,直接將印章上的篆書“景泰藍”三字作為標題,這樣削減且合并了原有過多的畫面元素,使得設計語言更加簡潔利落,表現主題更為突出。同時,去掉了印章斑駁的筆畫特性,使其趨于平滑均勻。筆畫間的空白處也進行了細致的調整,使整個字體設計看上去既保留了印章的字體特性,更多的則是具有景泰藍掐絲般細致、均勻、工整的視覺感受,恰與景泰藍的工藝特點及審美趣味呼應。經過這樣的修改,票面設計簡潔而不簡單,大方而不大條,以西方式的嚴謹構成吹起陣陣的中國風。之前的命題則隨之由“體現中式風格”轉變為“體味中國味道”。
最后,則是對于背景色彩的斟酌。
由于景泰藍本身所具有的艷麗華美的色彩,使得器物主體能夠很好地抓住觀者的眼球,因此,淺灰色的背景更有利于強化這一特性。冷灰色與器物色調統一,整體性好。 而暖灰色則能夠有效地拉開前景與背景的 距離,能夠更加突出主體。這兩種設計我覺得各有千秋,都是不錯的選擇。但經過 一番權衡比較,我最終還是選擇了暖灰色 的設計,因為這不但能夠襯托出景泰藍的藍色之美,同時也賦予了畫面古樸、傳統 的“中國味道”。
景泰藍是我國的古代工藝美術瑰寶和 寶貴遺產。希望能夠通過這套郵票的發行,使更多的人們能夠感受、喜愛、了解景泰藍的魅力,使得這一古老的傳統工藝得以傳承和發揚。
郵票設計家夏競秋簡介
夏競秋,郵票設計家。1977年生,畢業于沈陽大學師范學院美術系, 2003年4月進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印制局圖稿編輯部,任藝術總監工作。現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印制局編輯設計部中級設計師。
主要作品有:《烏蘭夫同志誕生一百周年》、《解放軍報成立五十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三地小本票》《薄一波同志誕生一百周年》《貢嘎山與波波山》《戊子年小本票》《良渚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