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借“3·15”消費者權益日東風,收藏界專家,對郵票、錢幣、書畫、瓷器等四大主流品種造假進行揭秘和支招,供收藏者參考,以規避投資風險。
郵票:造假重點轉向新郵
近日,《重慶集郵》雜志編輯陳世祝爆料稱,近日,他在重慶市集郵協會鑒定了一本1992年到2003年第二輪生肖郵票版票,結論是:全部是假的。該版票是集郵者用2000元從網上購買的,如果為真品,市價在2萬多元。當集郵者再去尋找賣家時,賣家已經在網上蒸發了。
提示:贗品的大致特征為圖案模糊,字體不自然,紙張有明顯差異,雖接近原版紙張,但紙張偏薄、偏脆,背膠幾乎沒有;贗品沒有使用銀粉印刷,熒光噴碼及位置有差異。只要與真品直接對比,就很容易區分。
建議:投資者收藏郵票,可以選擇發行量小、工藝復雜、材質特殊的郵票,如絲綢質地的郵票、宣紙做的行書郵票、全息郵票等,造假比較困難,最好到郵票公司、有信譽的藏品公司或郵商處購買。
錢幣:變造人民幣難識別
錢幣市場,最熱門是人民幣收藏,雖然國家還沒有正式下文,但第四套人民幣已退出市場已是不爭的事實。由于第四套人民幣印制水平高,真幣變造成了新動向。
提示:雖然造假手段變高明了,但也不是沒有破綻,市民只需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錢幣年份處,仍可發現被改過的錢幣會有墨跡不均的現象。除了第四套人民幣有造假外,在收藏市場還發現了偽造的前三套人民幣,尤其是第一套人民幣,收藏者要提高警惕。
建議:相對而言,非銀或者含銀量少的銀元比較容易辨識,而高仿品需要“火眼金睛”,或請行家把脈,尤其是那些價格高的珍罕品種,比如清代龍洋和歐版“袁大頭”,目前市價均在2000多元,造假者往往用與真品非常接近的成分高仿,收藏者光看成分和重量就可能“中招”。
書畫:大家之作最易被造假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書畫造假的傳統,近兩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發展,電腦拷貝、裝裱作舊、水印添墨等高科技含量的造假手段也層出不窮。
提示:如何辨別書畫作品的真偽呢?首先要多看多比較,請教經驗豐富的的鑒定大師。其次,從印章、畫作本身的技藝水平、氣息、神韻等方面去把握藝術品的真偽。此外,還要盡量找到真畫冊進行對照辨別,對于來歷不明的堅決拒絕。
瓷器:清三代仿制為熱門
作為收藏大項的瓷器,歷朝歷代仿制之風都很盛行。就瓷器近年來的表現來看,主要有兩類仿制品。一類是高仿品,仿制程度在八九分之上;另一類是低仿品,造假方法就主要是作舊、老胎新畫等手法,使得新瓷有陳舊感、磨損感。
提示:瓷器作假總是能露出一些馬腳。鑒定瓷器要看清楚每一處可能造假的地方;同時也要涉及當時的政治、文化、科技、醫藥、工藝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再結合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來判定這種瓷器是否真實存在,再辨別瓷器有沒有作舊等作偽痕跡。
建議:瓷器市場水很深,投資者要先鑒定后購買,先學習吃透,拿不準的多請專家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