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賞玩郵票巳有近40個春秋了,一手摸過的郵票少說也有成千上萬;近日我被迫"制造"了一枚郵票,且造得惟妙惟肖,卻是人生中的第一遭……
事情是這樣的我撰寫了一篇郵票研究文章,文中涉及了越南民主共和國的一枚50年代發行的舊郵票。某刊編輯部見稿后即刻發來采用通知,并懇切地請我提供此枚郵票的復印圖樣。郵海茫茫,臨時要覓得此票無異于大海撈針,我唯有求助腎《世界郵票目錄》。查找的目光首先投向美國的"斯科特",即美國斯科特出版公司出版的《斯科特標準郵票自錄》。此目錄自詡為資料全面、定價權威的世界性好幾個被美科特"排除我在紐約聯的一段名言世界性趣好版的世界目縛!
放棄“斯科特”,尋求“米歇爾”。這部德文的世界郵票目錄開本較小,但沒有“國別歧視”,各國郵票應有盡有。我很快找到了那枚越南郵票,并放大二倍將其復印下來。然而結果:并不理想,“米歇爾”上的票圖既小又模糊,放大之后雖恢復至原始票大,但由于清晰度不夠,與原票差距明顯;更重要的是目錄上的票狀只取票圖,一概隱去齒孔,復印放大的結果幾乎令人沒有什么郵票的感覺!于是當務之急是賦于這枚復印的票圖以郵票的齒孔,使之恢復其原有的郵票風姿,我想到了筆繪、刀刻、手剪……乃至用針戳它四道“點線齒”,皆因難操作而一一否決了。我終于眩空心思想出了一妙方:將復印的票圖小心翼翼地剪下來,接著找一枚票幅相當的郵票,然后將復印的票圖貼到這改真郵票上,“借雞下蛋”,一枚急需的“郵票”便制造出來了。
我對這枚“成品”進行最后檢收時,卻發現了露出的馬腳:下沿齒孔上的年份及編號等一系列阿拉伯數字,與票圖不符,內行人一眼便可看出破綻。我一愁莫展地審視著掌中的失敗之作,心想"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該剝去"的格言。就在這山窮水盡之際,“剝去”這個詞兒突然帶給我新的靈感:將復印的票圖剝下來,貼到郵票的背面上,馬腳不就被遮了個嚴嚴實實的?!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大功告成!天衣無縫!我將“成品”置于有黑色襯底的護郵袋里,讓她周身豐潤的“曲線”纖毫畢露。將這樣有模有樣的"郵票"制版印制,與文并茂,有誰知道這假齒孔后面的真汗水唬?!作者:鄭啟五 文章來源:湖北集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