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化已成為世界潮流,并在多個領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集郵顯然也屬于文化,那么推出集郵產業化似乎也順理成章。眼下,“集郵產業化”這個命題已經有人提出,有企業在實踐,也開始見諸報端,有炒熱之趨勢。然而,筆者卻覺得,“文化產業化”不宜延伸到“集郵”。
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別與國家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但文化產品強調的是精神性、娛樂性等基本特征。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筑設計。郵票,則是國家(或地區)郵政主管部門發行的。郵票的基本功能是郵資憑證,同時又是國家名片,對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起到宣傳和推廣的作用,且具有收藏價值。因此,郵票及其郵品,是特殊的有價證券,特殊的商品,并不是一種單純的娛樂性商品,不宜歸入通常意義上的文化產業。
郵票及其郵品,是不能與書籍、影視等文化商品相提并論的。郵票及其郵品的特殊性質,并不適合不加節制地擴大生產。紀特郵票及其郵品,不是大眾消費品,確切地說主要屬于收藏品,它有特定的受眾面,除了使用價值外,還有著儲值、保值功能,它是不會被人輕易丟棄的,它的開發量一旦大了,一定會長期、大量存在于民間,這可是收藏的大忌。比如第一套生肖《庚申年》猴票,社會上也有迫切的需求,單枚價格早已突破萬元,如果也允許加印的話,那么其價格肯定會應聲而落。同樣是文化商品,后者卻不能任意采取市場化行為,這是為什么?這就是收藏品與一般文化商品的不同。收藏品的收藏價值永遠與其存世量成反比,這是一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了。
再以去年的《/1》龍票和今年的《/1》蛇票為例,在龍的傳人的國度,在一個集郵大國的廣闊天地里,在發行量不會小于6000萬枚的情況下,在主管集郵的柜臺上,居然只有短時少量零售甚至沒有零售,引得多少白發老人隔夜甚至隔兩、三夜排隊爭購的世界獨無僅有的景象,讓世人唏噓不已。而各地以龍票、蛇票開發的高檔郵冊比比皆是,集郵市場的龍票、蛇票票源豐富,價格更是翻了好多倍,引起集郵者的強烈不滿。這種惜售、不售的行為,這種分批拋出的有意炒作,恐怕與各地樂于開發集郵衍生品(產業)有關吧?只要稍有理性的人,不難看出集郵已經出現了異化跡象。如果任由集郵產業化不斷擴大,不斷泛化,最后終將導致集郵業的畸形發展,甚至破壞了整個集郵市場。以集郵業為主導產業的郵政企業,面對的將是自食其果。
確實,如今的高檔“集郵禮品”,即使集郵者不歡迎,但自有社會受眾喜歡,正是因為有需求,有市場,才有開發的動力。如果集郵產業化出現了泛化、異化,搞得郵票、郵品的收藏價值逐漸減小,最后難免也會變成花紙頭,落了個房地產廣告的同樣下場。但愿這僅是筆者的杞人憂天。作者:蔣宇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