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孩子,從小對什么都好奇,特別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我們能夠接觸的事物實在是太少了。薄薄的課本上除了語錄就是口號,早已被我翻爛,村子里能覓到的字紙,我都十分珍惜,哪怕是路邊的一片碎紙,只要上面有字。記得村里有個放羊的老先生,斯斯文文的樣子,戴著一副款式很老的眼鏡,常常拿著一本書在看。母親說他原是城里人,因為犯了錯誤,被下放到這里來了。我很好奇,便不由地跟著他走。來到山坡上,他問我識多少字?我說很多。他拿出自己的書讓我認,才發現那書上的字都是繁體,豎排,沒有標點符號,許多字,我都不認識呢。先生見我不好意思,說你愛讀書,是個好娃娃。我家里有你能看懂的書,只要你愿意幫我放羊,我就借給你。我當然愿意。
先生家的書很多。我囫圇吞棗地讀,常常看得昏天黑地,還不肯回家。我還發現先生家有許多信,大約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從外面送來,先生看完后趴在那里認真地回了,然后裝進信封寄走。這些信的內容我不得而知,應該是很讓人糾結吧,有幾次我居然發現先生流淚了呢。讓我感興趣的是那信封上的郵票,郵票上多是風景,最多的是北京天安門和長城圖案。天安門郵票背景為紅色,一輪紅日從天安門右邊冉冉升起,郵票的右上角有一枝松枝,色彩特別鮮艷;在一幅《萬國郵政聯盟成立一百周年》郵票中,巍巍起伏的“萬里長城圖”十分壯觀。這幅郵票是他珍藏的,很少拿出來讓人看。他還有一套《萬里長城》郵票,共4枚,名為“長城之春”、“長城之夏”、“長城之秋”、“長城之冬”。這4枚郵票的圖案,為長城八達嶺中的一段,反映了長城春、夏、秋、冬的風貌。繼《萬里長城》之后,先生后來又收集了一些郵票,祖國各地的風光都有。但令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那些關于天安門和長城的郵票。
從那時起,我便開始留意村里的書信往來。可惜一般的信封上郵票不是被人撕掉,就是千篇一律的普通票。但每每我得到了,還是感覺到很珍惜,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高興的時候,拿出來向一群小伙伴炫耀。那時候,我們談論最多的,就是什么時候能夠去北京,去天安門廣場看毛主席,去八達嶺看長城,去香山看紅葉……我們的理想很豐富,想象力空前膨脹。夜里,我夢見自己登上了天安門,登上了長城,高興得“嘿嘿”笑出聲來。那段時間,我依然去老先生家看書,欣賞郵票,但絕不能帶別的人去,也不能告訴任何人——甚至跟我關系最好的伙伴。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小伙伴們趴在窗臺上,目睹了我和先生欣賞郵票的全過程。他們馬上跑到大隊民兵指揮部,報告我和老先生秘密搞反革命活動,突如其來的搜查令老先生措手不及,家里所有的藏書以及那些精美的郵票全被收走了。
我永遠忘不了燒書的那一天,老先生悲戚的神態——那是令人心碎的瞬間,他狂吼著撲向熊熊燃燒的火焰。古書被澆了油,躥起幾米高的火焰。先生被按倒在地,動彈不得。那些郵票因為有天安門和長城,甚至還有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等圖案,沒有被投入火中。但郵票后來去了哪,至今仍無從知曉。
若干年后,我終于有機會去北京了,第一件事便直奔天安門廣場。廣場上沒有郵票中的萬丈霞光,也找不到那個松枝,但是我已經很滿足了。接下來,我又去了長城,按圖索驥,尋找童年的記憶。我把自己看到的風景畫在速寫本上,記憶中的點點滴滴開始重疊、銜接,我感覺自己又回到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