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刊是集郵初期宣傳郵始的主流
民間郵刊指不使用刊號和使用內部刊號出版的集郵刊物,有的定期出,有的不定期,一般難以長期堅持,大多數不超過20期便自動消失,收集起來難度較大。早期民刊《新光郵鈔》、《金竹郵刊》等,政府不支持也不反對,印數不多,不買賣,只發給會員,因戰爭和動亂,大多散失,幸存的已成為珍貴文物。
我國集郵初期,人數少、影響小,多為幾十人、上百人的團體,經費完全是自籌,能夠發行郵刊的極少,加上動亂、流離失所,保管不易,散失嚴重,特別是文革浩劫,能完整成套保存下來的已屬鳳毛麟角,隨著第一代老集郵家的去世,搶救這些文物級的民間郵刊已迫在眉睫。對自生自滅的近20年發行的民刊也要抓緊收集。
(1)、老郵刊的收集、整理與重新出版(包括復印版)
a老集郵家自己收藏與整理
郭潤康的《集郵傳真》、《郭潤康集郵文選》,趙善長的《趙善長集郵文選》等。
b林衡夫、李少華等第二代郵學家協助整理《新光郵鈔》、《孫傳哲郵票作品選》
c復印老郵刊
河南鄭州市郵協學術委員會集郵研究小組,從1987年開始復印1949年以前的一些較有名的郵刊,供國內外郵學研究者作資料。刊名統一叫做《集郵資料》。他們從1987年11月開始復印的《集郵月刊》,《近代郵刊》,《郵典》,《甲戌郵刊》,《天津郵學月刊》,《國粹郵刊》,《金竹郵刊》等很快就售完。開始3.8元一本的《集郵月刊》250套好銷,80元一套的精裝本的《甲戌郵刊》也售缺,說明有價值的東西不過時,當然,識寶者也包括港、臺的集郵家。
學術研究深層次發展,使人們對歷史資料的需求更加迫切。鄭州市集郵小組再次復印老郵刊。分別是蘭州金城郵票會的《金城郵刊》,濟南新生郵票會的《新生郵刊》,成都怡友郵票研究會的《行遠郵刊》,北京東方集郵研究社的《東方郵刊》。以后他們又多次復印,均取得好效果。
d老郵刊的價值(據2000年12《月壇郵刊》創刊號)
①、 劉肇寧 《郵訊》簡介 1936年3月創刊,1937年7月停刊,共出兩卷17期 估價5000元。
②、原版《郵學月刊》4卷48期全,4000元
③、原版《郵乘》卷9期全,精裝合訂為一冊,17000元
④、原版《近代郵刊》6卷72期 4500元
⑤、原版《郵侶》44期 1000元
⑥、原版《東方郵刊》全,1卷3期 1000元
⑦、原版《廣州郵刊》1-15期 1000元
⑧、原版《新生郵刊》全 700元
⑨、原版《集郵月刊》全 800元
⑩、原版《郵友》1-23期 800元
(5)早期郵刊郵書的拍賣情況
1993年9月“第四屆四達郵品拍賣會”,推出1949年前老郵刊20多種。珍稀品種有1925年的《郵乘》,1926年-1948年的《新光》,1928年的。《郵學》、1939年的《郵花》,1936年-1940年的《郵典》等,除《郵學》一本不缺外,其余均缺期。1996年起已連續舉行八屆的嘉德拍賣會,只有三屆有郵刊出品。1996年秋拍《集郵》雜志創刊號至文革前停刊號共124期(缺一期);1999年北京世界郵展期間,嘉德推出了全套《國粹郵刊》共42本,《郵典》創刊號和1-5期。
拍賣的郵刊郵書少,并非征集者不想拍,實在是珍品集郵文獻難找。按說,那些德高望重的老集郵家應該保存一些,但是,歷經戰亂、多次政治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已大多毀損。圖書館,重文史、善本,對郵票書刊大多不列專柜。再加上歷年來重郵集輕文獻,郵人多買郵票少買書,早期郵書郵刊存世量便日漸減少。于是,無論拍賣會或者舊書店,都難得找到貨源。
2、新中國民刊概況
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后,分成三類:全郵識的、半郵識半售品目錄的、全部首品目錄的,后兩種騙子郵刊多,如大慶的《東北郵聲》到《郵聲》,洛陽的軍地郵社。打著宣傳郵識之名,行騙人錢財之實。
全國民間郵刊自1980年以來,已不下2000種,至今能動態存在的不足300家。現在大多數已經轉向了綜合收藏刊物。
浙江、廣東的,重慶肖建軍專售假貨的郵刊,有連帶責任的官辦郵刊廣告,可同時收集起來對比作反面教材。
3、民刊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1)民間郵刊的收集
時下,集郵者已意識到集郵文獻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去收集各種郵報郵刊,民間郵刊是他們收集的一大頭。原因很簡單,官辦郵刊大多都可在各地郵局訂閱。要搶收的,只是1981年以前的幾種,那也只是價格問題,只要你肯出價,自然有人送貨上門。
民間郵刊大多是個人所辦,自己組稿撰稿,自籌經費,自己發行,間有郵品出售以郵養郵或以郵養刊。一般來說,個人郵刊,若無信息,根本不知道它何時創刊,何時停刊,怎么收集。各級地方郵協辦的刊,也視經費和稿源情況,以及印刷廠能否按時印刷等,難以定期出版,都增加了收集的難度。
怎樣才能盡可能多地收集到民間郵刊呢?
(1)、從報紙的廣告找信息,主動去函索刊。當然,函內最好附上幾毛錢的郵票。現在的民間郵刊,每發出一份,要花成本一元左右,純白送是送不起的,要相互體諒。收到回刊后,覺得不錯,便可匯款訂閱了。北京、上海、廣州、江浙、武漢等地,都有時間辦得長且有一定質量的民間郵刊可收。
(2)、交換。用郵票、糧票、門券、地區報紙等收藏品交換,一般辦刊者是樂意交換的。
(3)、自辦郵(藏)刊。創造條件自己辦一份民間郵刊,既有郵文,又有交流品,電腦打字,信譽好,寄出去換刊,十拿九穩。我曾用自辦《集郵一得》,換來不下一百種刊物。
(4)、互登廣告,擴大影響。在可信的民間郵刊上互登介紹對方刊物的個人廣告,連鎖反應后,知名度提高了,就會有人主動來刊聯系,你收藏的民間郵刊就會越來越多。
(5)、統購。有些辦刊人并不集刊,累積多了,會當做廢紙處理掉。你可主動聯系,請他們到時打包寄來,一份幾分錢,價廉物美且事半功倍。江蘇常州市的程潔先生,經常將他收到的民間郵刊成批贈我,豪爽感人。
(6)、以文換刊。看中了哪家郵刊,就主動投稿。民間郵刊一般無稿費或低稿費,不必計較,只要它長期贈刊你就行。集刊者一般文化素質較高,信息又多,投稿采用率較高,回報的民間郵刊也就多了。這一條對集刊者要求較高,但集刊者不能只當單一的收藏者,既收集又研究才能上檔次。郵文寫作,到了一定水平,就會是刊找你,而不是你求刊。貴州的郭潤康先生,集郵一生,寫作一生,如今已是名滿天下,仍樂意為民刊寫稿。國內外天天有幾十封信給他,其中一半是贈閱民間郵刊。
(7)、廣交朋友。現代社會,是開放社會,是需要通才的社會。學理工的大學生,不能一味鉆進理化象牙塔,對文史一竅不通;同理,集郵的人,不能單一地只弄郵票,要對錢幣、火花、糧票、電話磁卡、門券......都懂一點,結交各方面的朋友,互通有無。這樣,那些不集刊的朋友就會主動幫忙,將他們收到的郵刊贈給你。你就會如同納百川的大海,集藏越來越豐厚。
(8)、網上尋求。在因特網上發布求購或交換信息,多頭鏈接,久之必有回報
山東微山的張安利郵友,讀了我的關于收集民間郵刊的文章,來了一封長信,交流集刊心得,頗具代表性。
張友認為,他最喜歡像《長坂坡集郵》這樣的民刊,知識豐富,內容活潑有特色。的確如此。《長坂坡集郵》系湖北當陽郵協所辦,主編是年近60的賀覺明先生。他以誠待人,交游廣泛,四處約稿,國內的許多郵壇寫手都愿為其撰稿,刊物的質量也就上去了。
類似的民間郵刊還有《甲子郵刊》、《益民郵刊》、《郵市月談》、《中華集郵》等,每年都有全國十大民間郵刊評比,上了榜的,一般質量都還可以。《甲子郵刊》就是年年上榜的優秀民刊。
民刊的另一特點是來去無影。特別是突發事件會影響民刊的生存。如浙江杭州殘疾人孫熙所辦的售品兼郵識刊《郵熙》,在1995年2月因孫熙被殺害而驟停,半年破案后人們才知道,則《郵熙》的終刊號收集的難度是相當大了。武漢市張明偉辦的《江城郵訊》是一份專業人辦刊專業新聞紙印刷的報紙,后因國家加強新聞出版品的管理改為《江城郵目》。總之,民刊如同離離原上草,自生自滅,收集也是隨緣。除非你有雄厚的資金,高價收購。比如別人出6分錢一份,你出6元一份,則有希望“天下英雄,盡入殼中矣”。我的集刊觀是,以集全為目標,能集多少算多少,不硬性求全求齊。
4、民刊的作用
傳播了郵識,宣傳了郵品,促進了集郵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培養了年輕的后起之秀(青島陸游、揚州許明川、京山陳鵬),促進了海峽兩岸民間交往。
我從1981年為民刊寫郵文,大小總有百家,能堅持到現在的,只有幾家。集郵界的名言“集郵者青春永在”。一搞郵展,參展的差不多都是玩郵票的老熟人。見面后郵話說不完,親熱得不得了。40歲以上的郵人,郵齡大多在20年以上,大伙愛好一致,性情相投,交往密切,集郵活動少不了,他們才是郵壇的“永久牌”而不是“飛鴿牌”。
任何一件事,辦起來不難,堅持下去難。辦郵刊比搞郵集、出郵書還難,以個人力量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辦郵刊、傳郵識,純為社會作奉獻的,中國郵壇恐怕只有臺灣的陳凱和先生和湖南的黎澤重先生。陳先生因癱瘓一度被迫將《凱燕周訊》暫停,黎先生年近八旬,《甲子郵刊》終將停止。郵壇后繼有人問題,不僅是辦郵刊、寫郵文,在郵集方面,也日益突出。
堅持多年的羊城郵票社《中華集郵》,安徽《集郵縱橫》、程文高主編的《當代集郵》曇花一現(2003年由田建平復刊),無刊號半民刊的《南陽郵政·集郵》報、《職工集郵》、《山西集郵》、《重慶集郵》雜志,難得的《職工集郵》“終刊號”
廣州集郵協會的《集郵家》,已辦到255期,時間長達20年;北京集郵鼓樓研究會的《鼓樓集郵》創辦也有20年,開始是鋼板刻寫,辦得很艱難。廣東三水的《中國郵史》、江蘇無錫的《中國欠資》,內容豐富,具有史料性、學術性和保存價值。收集齊全并不容易。
5、典型的民刊
甲子郵刊、《凱燕周刊》(現為《凱燕郵訊》)、大明報集郵專刊
湖南長沙黎澤重先生十年如一日獨自承辦促進海峽兩岸郵壇民間交往的《甲子郵刊》,已出合訂本3卷,實屬奇跡。
《凱燕周刊》系臺灣殘疾人陳凱和先生創辦,是中國的第一份集郵周刊。早期以臺灣集郵者撰文為主,1989年以來,經常刊發大陸郵人的文章,對溝通兩岸郵訊有一定作用。500期時,發專刊紀念,精印了專冊。陳先生因癱瘓一度中斷郵刊出版,在郵人強烈要求下,改成《凱燕集郵報》,每月一期。有收藏價值。
大型彩刊《集郵界》,系臺灣集郵者楊浩個人出資創辦。是版面最多、設計最豪華的大型郵刊。全部銅版紙圖文并茂精印,先在香港出版,后于1991年11月1日發行創刊號。至1993年11月共發行25期,因經費問題暫停。后恢復為不定期刊,在澳門發行。
大明報集郵專刊堅持了好幾年,1990年至1997年大量刊發大陸郵文,為兩岸集郵熱推波助瀾,停刊后改成《東方集郵報》,風格有所變化,以刊發臺灣郵情為主。
臺灣的海峽兩岸郵史研究會的《郵史研究》,用贊助形式刊印。純學術刊物,每篇文前有英文提要,論文講究質量,在郵壇評價較高。1994年3月22日出版第6期。每本工本費120元新臺幣。
新加坡的《菜市郵學會會刊》,一年一本,向海內外郵文作者約稿,大陸郵文占相當篇幅。不買賣只交換和贈送。學術價值較高。
香港特區郵學會會刊,發表學術文章為主,印刷得十分精致。
國內還有《中國郵史》,由廣東三水郵商麥國培主辦,學術文章為主,有一定研究深度;《中國郵史研究》,由郵商李國慶主辦,面向全國郵市和集郵投資者,信息準確,言論開放,史料價值較高,可讀性強。
6、民刊對眾多官辦報刊集郵、集藏版開辦的推動。
郵幣卡投資熱到冷落、撤版,只有民刊依舊此起彼伏,不斷有新的崛起。如新瑞集郵、月壇郵刊、天力集藏(兼有網絡版)。
1977年國家新聞出版局整頓報刊后,槍斃了不少報刊,例如常找我要稿的《上海供銷信息報》、湖北的《經濟信息報》,其集郵專版隨之壽終,再要收藏,只怕難找。還有隨著郵市低潮而消亡的諸如《南方日報》、《武漢晚報》的集郵專版,存在時找它們易如反掌,過后要則難上青天。港澳臺的民間郵刊數量比不上內地多,也不好轉讓,因為收藏者只有一份,復品少。與海外郵友交換,郵資很高。要當郵刊收藏者,財力不足、交往不廣不行。
7、單一的郵刊轉向綜合藏刊
近年收到的民間郵刊,大多具有綜合收藏特色,并兼營郵票、實寄封片、企業金卡、糧票、布票、撲克、年歷卡、站臺票、書報等。例如《郵緣》、《蜀陵》、《北京郵訊》等。由河南安陽《殷都集藏》代印代發的民刊,一次就有內蒙的《盛世集藏》、天津的《津衛藏苑》、開封的《宋都集藏》、福州的《閔都集藏》、《商丘收藏》等7種綜合性藏刊,一般在第一版發知識性文章,其余是刊售的各種藏品,各有特色,價格不一。《殷都集藏》的信譽,將其他刊“捆綁”在一起,“一榮具榮、一損具損”,一家不守信用,其他均受連累。這叫“信息共享、客戶共享、信用共享”,另一個有點是節省。省印刷費、郵寄費、發信的人工費。至如財大氣粗的老板,就不用合辦合發,印成精美的彩色封面的雜志式,大作廣告,吸引訂戶客戶。如《月壇郵刊》、《新瑞集藏》、《極限郵訊》等。這些刊物上發表的言之有物的名家文章是其重要支撐,一般是以贈刊或者贈給藏品代稿酬。
8、集郵報刊與郵文作者
香港百年回歸的1997年,中國郵市借勢暴炒之后又暴落,重要副產品之一是引起了眾多的投資理財報刊崛起。老字號的集藏報刊以增加版面和信息量,附帶彩色版來吸引讀者;新的集藏報刊以集郵為主菜,向讀者提供各種投資生財的訣竅;更多的是若干日報和晚報,紛紛開辟集藏或郵幣卡專版,報道郵市行情,普及集郵常識;還有電臺和電話咨詢,將集藏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
集藏領域中,集郵是一大分支,人數最多。100多年來已形成了深奧的集郵學。傳統、專題、中國、外國郵票、郵票投資,集郵經濟等,處處是學問,行行有專家。但頂尖的專家并不多,尤其是能筆耕于報刊的專家更少。當集藏投資百花盛開于各報刊時,能有獨特見解、有可讀性和預見性的文章,往往能使集藏報刊洛陽紙貴,知名度大大提高。那些已為社會承認的優秀作者便稿約不斷。
郵文作者須勤跑郵市、多讀郵書郵報,研究有關政策,洞悉世界經濟潮流,交際各地郵友,集中大塊的時間,冥思苦想,絞盡腦汁才能寫出好文章。
現代郵文作者,要有記者的腿勤和筆勤,學者的鉆研精神,正直股評家的頭腦,能將寫作當成一項義務、一種事業,才能真正有所作為。
記者式的郵文作者,誠如臺灣已故的周雞晨先生,30年代在上海進入集郵圈子,便開始用記者的眼光和筆調反映郵壇的人和事。他文筆流暢、文彩好,很快成為集郵團體的代言人,幾十年如一日筆耕,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好文章。眾多的報刊為有他的稿件而增色。目前我國的集郵報刊,配備有集郵記者與編輯,年輕且上進心強,文憑高筆頭活,已有一批周雞晨式的記者型郵文作者出現。
學者型郵文作者以郭潤康先生為代表,以普及郵識、搞郵學研究為主。文章寫得深入淺出,切合實際。一年發表200篇以上,實乃老當益壯的郵學大家。
近幾年應運而生出一批專寫郵市動態、行情預測、黑馬評說、投資建議的“股市型”郵文作者。他們能熟練地套用股市術語寫作郵評稿件,有的只需將文中的“股”字換成“郵”字,就是股民和郵民,以及某些辟有股評版和郵幣卡專欄編輯愛看的好文章,上稿率極為頻繁,往往是數家報刊同時開花,令周雞晨、郭潤康等老先生自愧不如。
這里頭,不乏真才實學的資深集郵者,敢于直言郵壇弊端,公然揭露造假作偽者以及用“函購”騙人者的嘴臉,引導郵人走上集郵正道。他們的一些文章,幾年后重讀,依然鋒芒畢露,時代感極強。
大江東流,難免魚龍混雜。某些郵齡不長,對郵學一知半解的“水貨”作者,也居然憑著摹仿股評文章,信口胡言,把諸如毫無郵味的“拜年封”、“加字張”吹成了金娃娃,把動輒嵌金包銀的豪華封、折當成寶貝向郵人不遺余力地推薦,誤導郵人。在郵市高潮時期,他們大肆鼓吹“黑馬”,滿紙盡是“炒味”。更有學識淺陋之徒,不學無術,干脆胡編亂造、招搖撞騙。集郵報刊的編輯,首先自己要善于學習,能夠辨認槍手郵文,其次自己能拿筆寫作郵文,才不至于使自己主持的版面蒙羞,失掉讀者信任,失去市場份額。
郵報郵刊增多,有利于集郵知識大普及,有利于集郵投資大眾化,有利于投資者規避風險。但集郵畢竟是一種精神享受為主的文化活動,集郵儲財、增值保值只有長時間耐心等待才能見效,報刊集郵投資版面熱只是短期的,隨著計算機網絡進入家庭,終究要讓位于以研究郵學、宣傳郵票的文化內涵為主的專業化報刊。能采訪、能寫作、能拿出研究成果的拔尖的郵文作者,沒有數十年功夫決不能成材。郵報郵刊易辦,尋求優秀作者難,培養好作者難。尊重作者、厚待作者,剔除水貨作者,也就是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報刊永葆青春!
9、網上的民刊
個人以網站、鏈接形式,熱熱鬧鬧,但信息重復、不講知識產權,新東西不多,優秀網站少,還是民刊的支流。
近年崛起的集郵“網站網頁”,我認為也算民間郵刊,收藏它們,得自己“下載”打印出來,特別是有代表性的,不可不收。無論如何,下載克隆的民刊,比不上原刊的收藏價值。年代久遠、存世量小、學術價值高的民刊,如同茅臺酒,歷久愈香濃,郵學家們從1999年北京國際郵展中,已體味到點點沁香,且將排山倒海般的新郵拋開,搞冷門收藏出奇兵,必有所獲!
網頁的不足,一是相互轉載、鏈接的多;二是有些信息不準確,可信度不高。作者:吳榮先 文章來源:湖北集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