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之郵市,是一個炒新之郵市。是一個“利”字當頭,順我者獲利,逆我者衰敗的局面。正可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朔本求源,炒新之風源于何處?我認為并非一二郵商,而是當今郵票發行的主體---中郵集團。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是在原國家郵政局所屬的經營性資產和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組建的大型國有獨資企業。體制的改變,導致郵票發行主體易位,即由國家掌控變成了一個企業利益集團---中郵集團來掌控。資本是趨利的,企業是謀利的,本質所趨,無可厚非。所以,市場上種種行為,無論是虛高哄抬還是打折賤賣,郵人種種怨言,無論是買不到也好,套住了也罷,都只能讓位于中郵集團的一個“利”字。為了利,他可以選擇品種,控制貨源,在市場上抬高價格,從中獲利。例如今年的龍票、18大票等等。是國家,賦予了他這種壟斷集團的地位,變成了郵票資源的唯一掌控者。國家的改革,使計劃經濟走向了市場經濟;而對于中郵集團來說,卻仍然獨享計劃經濟的優越而怡然自樂。所以,對于中郵集團來說,集郵者也好、郵商也好,都是處于被動地位的弱勢群體。你要收藏,你先報上名來,寄上錢來,等我慢慢分配(比如預訂要1年以后才能供貨);你要從事郵票經營,你也先報上名來,登記注冊等我批準。老票嘛,存貨不多,有控制之心,無控制之力。至于新票貨源嘛,還不是看我臉色和你“懂不懂事”施舍一二?
當然,光有壟斷集團的地位還是不能獲取最大利潤的,還需要謀篇布局,制訂經營策略。對于老的郵資票品,因為庫存無幾,起不到市場掌控作用,所以就任其自生自滅,甚至鼓吹“老郵的衰敗是必然的,新郵的崛起是必然的”(見近日中國集郵信息網《郵海點評》“新郵預訂傳遞正能量”一文)予以打壓;對于新郵,自己有著完全控制的能力,所以就有選擇的推出幾個品種(例如今年的18大郵票和龍票),肆意虛抬價格達面值的數十倍而從中謀利。這已成為中郵集團目前獲利的一種經營模式,也必將成為郵市一段時間內所見的一種常態。這就是現在炒作少數幾個新郵的根源。是中郵集團為了獲取部門利益有意無意地助長了這種炒新之風,而且這種炒作少數幾個新郵品種之風將愈演愈烈,必將成為市場一道主風景線。
至于這道風景和不和諧于郵票文化市場的繁榮,利不利于集郵事業的發展,能不能吸引新人進入這個市場,一切都是未可預知的后話了。
親愛的郵友,面對新郵,你還抱什么幻想嗎?作者:山鷹 2012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