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所謂的“毛公山”,外出旅游,保不住什么時候導游就會在你耳旁大呼小叫:“快看快看,對面的山像不像”在我看來,像與不像,都可以見仁見智,不必認真對待。讓人慨嘆的倒是諸如此類的“傍名人”現實。看來,在世俗的認知中,名人和偉人中的一些,其實只是與當代人的利益有關,要不,怎么連所謂的“西門慶故里”,也引得不少地方趨之若鶩呢?
不過,本文題目中提到的“毛公鼎”,卻與偉大領袖毛澤東無關。毛公鼎是公元1843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的一件西周青銅重器,出土時相當完整。鼎腹內鑄有32行、近500字的關于“冊命”毛公的銘文。這個寶鼎,就是毛公為了報答天子的煌煌大恩而鑄造,并期望子子孫孫永遠寶用,人稱“毛公鼎”。
我最初知道毛公鼎,是源于毛公鼎銘文。先嚴老大人寫得一手好字,也藏有不少碑帖,其中就有毛公鼎銘文。小時候讀此帖,只是覺得好看,隨著年齡增長,讀帖漸多,才慢慢認識到它的出類拔萃。至于“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之譽,乍一聽來似乎顯得多少有點兒極端,但對照著毛公鼎銘文細細體味,卻會感到此言乃有據之論也!
2003年2月下旬,/1發行,全套共2枚,票面圖案分別為《西周·毛公鼎銘文》和《秦·泰山刻石》。緣于對毛公鼎銘文的喜愛,我在發行當天就買回家欣賞。但說老實話,面對著出自著名郵票設計師王虎鳴之手的這枚郵票,卻頗感失望。原因是出現在票面上的,僅僅是4行20多個字的局部,根本不曾展示出毛公鼎銘文那奪人魂魄的美。但轉念又想,以郵票的方寸之地,你難道還可以奢望在上面看到毛公鼎銘文的全貌嗎?就這樣吧!畢竟,毛公鼎銘文登上“國家名片”,總是能讓喜愛它的人大感欣慰。
更讓我欣慰的是,就在毛公鼎銘文登上郵票的10天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曾和毛公鼎咫尺相向。毛公鼎出土后,很快就成為國內、乃至國際收藏界追捧的文物,有賴諸多愛國志士的努力,才不致流落異鄉。如今,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寬敞明亮的展廳里,被譽為鎮院之寶的毛公鼎顯得莊重且安詳。我長久地注視它,洋溢在心中的,是一種難以言狀的感動……作者:商子雍(著名文化學者、陜西省作協雜文專業委員會主任、陜西省雜文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