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認識《覓郵》2周年了。
2年前,通過QQ群認識了吳明君先生。在這個不見面的虛擬空間中,大家聊集郵、聊生活、聊一切可以聊的話題。忽然有一天,吳先生說給我寄來一份郵刊,讓我注意查收。收到后,竟然是一份2003年的郵報。當時有些疑惑,立刻聯系吳先生,經過一番網上交流,才知道了《覓郵》的前世今生,明白了吳先生的意圖,要東山再起,再出江湖。
《覓郵》是吳明君在上學時創辦的一份集郵刊物,經歷了7年,出刊32期后,由于種種原因,居住的變遷,生活的壓力,讓這份刊物突然間銷聲匿跡。但對于集郵的那份執著和難舍,使得吳明君心中始終難以割舍對《覓郵》的追求,這種想法終于在2010年重新爆發,經過多方約稿,當然吳先生也找我約了一篇文章,終于在10月1日,吳先生的愿望轉換成現實。
收到復刊后的《覓郵》之后,發現我的那篇短文竟然排在了1版,很是受寵若驚。不久明君先生通過QQ征求我對《覓郵》復刊的意見,和他的一些辦刊想法。因為我也編過郵刊,又同為集郵者,直言、坦誠地對版面、字號、插圖等方面講了我的看法,很多觀點得到了吳先生的肯定。也就是這次聊天快結束的時候,吳先生告訴我,他會在《覓郵》上開辟一個欄目,就在一版,題目就叫“聞鍾記郵”,并囑咐我每期提供一篇文章,題材不限,字數不限,風格最好類似于“刀削面”、“小混沌”一類的文章,要有針對性,不能空談。無形中為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曾數次請辭,都被吳先生挽留,我也就趕鴨子上架,從復刊后的第一期上的《尋覓的樂趣》開始,每期一篇,《集郵集什么》、《好郵票》、《集郵心態》《集郵是福》、《讀書與索書》、《要學會正確的集郵方式》、《透過獎品看賀卡》、《集郵何時不再無奈》以及新一期上的《多一些中學生郵局》。在寫這些文章的同時,對自己也是一種鍛煉。
在《覓郵》復刊一周年的時候,吳先生又告訴了我一個好消息,在眾多朋友的幫助下,《覓郵》合訂本第一卷要出版了,我聽了之后,當即表示祝賀,同時也引起我對這本合訂本的興趣。過不多久,收到了明君先生寄來的合訂本,淡淡的黃褐色映襯著一座清代的燈塔,配以郭潤康先生、以及曾祥其、喻金鋼分別作序,使得這冊合訂本顯得有一種古樸的感覺。翻開這本記錄了吳明君的辦刊歷程的合訂本,每期一個名人題寫刊頭是《覓郵》的辦刊特色。這也使我很后悔,因為在復刊之時,明君也有延續以前這種做法的年頭,但我考慮一個刊物的刊頭最好使用一種,讓人感覺不亂,建議明君先生使用郭潤康先生題寫的刊頭。確實,復刊后的《覓郵》一直使用了郭老題寫的刊頭。
今天收到了明君寄來的《覓郵》復刊二周年明信片,這也是《覓郵》的第二期明信片報,也是《覓郵》明信片報的創刊號。專用于慶祝《覓郵》復刊二周年。2年的時間,說長不長,但對于《覓郵》這份個人創刊的集郵刊物來說,是何等的珍貴。真誠的祝福《覓郵》秉承覓郵、覓友、覓趣、覓知的辦刊宗旨,在郵海中成長。我也會不忘明君先生的囑咐,為《覓郵》繼續奉獻。作者: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