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實寄封是在新郵發行日將新郵貼在首日封上當天交郵局實寄投遞,進一步補充和豐富郵票內容,記載郵票發行史料,提高觀賞價值,傳播郵識,使集郵者對新郵有較全面的認識,是新郵誕生的歷史見證,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收集新郵首日實寄封意義大,難度大,收集全,并非易事。但收集要有毅力和恒心,要有互寄郵友,貴在堅持,持之以恒。新郵日戳只能在首日使用有效,若過此日,他日日戳其郵史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現在,有的封已是千金也難買到。
官方首日封有“千人—面”和經濟商業之嫌,而自制的首日實寄封自然、樸實、真實,沒有花哨元素,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沒有兩枚是完全一樣的。這種實寄封除了首日封應具備的條件外,還有書寫通訊地址和姓名,有落地戳。有的還配有與郵票主題相應的圖案,更是錦上添花,別有一番郵味。新郵首日實寄封是集郵票知識、郵戳、郵史、封、美術、書法于一體的最佳郵品,是明日的郵政史。
首日實寄封分為官方和自制兩種。我主要喜歡收集自制新郵首日實寄封,收集時間從1992年開始,已有20年歷史了,主要是在新郵發行日一票一封符合郵資與各地郵友互寄,在互寄中使我積累了集郵知識和財富,增進了與各地郵友的郵情,找到了人生的樂趣,收獲頗深,其樂融融。
我現有新郵首日實封互寄郵友近10人,其他封片戳互寄郵友200余人。在我多年來互寄和制作首日實寄封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有不理想的郵品,想處理掉,又覺得棄之可惜、留之無用,實在令人遺憾和惋惜,不是銷戳不規范,就是郵戳不清晰等。若要讓郵友收到稱心如意的郵品,只要在實寄過程中注意以下事項,就能保證新郵首日實寄封質量。
一、蓋戳不清晰。這是最常見的問題,建議有蓋郵戳技能的郵友,經郵政營業員同意,最好是自己動手在郵品上加蓋郵戳等戳記。如果不小心蓋戳不清晰,應果斷棄之,千萬不要寄一枚郵戳不清晰的封片郵品給郵友,以免給郵友造成憾事。覺得新郵難買,也可以在封的空白處再銷一枚日戳補救即可。
二、油墨未干,郵戳被擦得一塌糊涂。建議蓋完郵戳后,將郵品攤開晾干,不要急于將疊放,否則很可能前功盡棄,錯失好的郵品。
三、郵票或郵資圖顏色太深,銷印郵戳文字日期無法看清。如果郵票和郵資圖顏色很深,為了不影響郵戳文字和日期看不清,自己蓋戳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位置,使文字日期能看清,使郵品保持完美。若郵戳確實銷在深色的郵票或郵資圖案上,可另在封或片的空白處加蓋一枚清晰地郵戳。
四、銷資戳日期與其他戳不符。有的封片加蓋了紀念郵戳或別的戳記后沒有當日實寄,事后多日后才寄出;或推遲到的新郵,加蓋新郵發行日的紀念郵戳在新郵上,在推遲日寄出。這樣的封片沒有多大的收藏意義,也談不上有收藏價值。
五、書寫名址不當,影響蓋戳。特別是明信片,一般盡量不從上一格開始書寫,否則蓋戳時有可能蓋在名址上,連體日戳比較明顯,會影響郵戳的清晰程度。所以明片最好從第二格往下書寫,以美觀大方不影響蓋戳為宜。
六、補貼郵票與封片戳主題不符。遇到要補貼郵資的時候應盡量使用普通郵票或相關郵票。如補貼與主題無關的其他紀特郵票,會影響封片的完美性,不倫不類,造成遺憾。
七、封片品相較差。如受折、太臟等品相問題的就不要寄給郵友。在寄自然首日封時,盡量選用白紙信封,用牛皮紙信封蓋戳效果不好,與新郵主題無關聯的美術封不要使用,如果使用的是公函封則另當別論。白紙信封,看起來整潔、美觀、大方,受到集郵者青睞。
八、小票大封。有的郵友為了節省郵資,在新郵發行首日,貼新郵用大信封套寄其他郵品。殊不知信封規格太大,既不經濟,又影響了整理,給收藏帶來不便,這不可取,我不喜歡這樣的首日實寄封。小票實寄封最好用B6規格信封,型張、全張、版張可根據它們的尺寸大小來確定信封大小,使用時,能小則小適中最好。
九、郵寄途中被破壞。在實寄時,一定要在封中襯上硬紙片或厚紙,硬紙片略小于信封能塞進信封就行,太小太薄不行,避免信封受折。如信封不封口,則要將封舌疊進信封內,以免郵路中被撕壞。
十、銷戳郵票邊飾與封不騎縫。現在新郵票邊飾中有許多圖案和集郵元素,集郵者不愿舍棄,往往是將票連邊貼在封上,有更好收藏價值。若遇新票邊寬(包括小型張、小全張和小版張的邊飾),郵戳只能銷在邊飾上,須在封與郵票邊飾騎縫處再銷一枚郵戳騎縫,這樣才能體現實寄封的意義。否則,就會誤認為貼的信銷郵票有造假封的嫌疑。(原創:王陽靈 常德集郵沙龍簡報2012年第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