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浩瀚的文化寶庫中,漢字是中國獨有的。
傳說中國文字是由倉頡創造的,5000年前倉頡仰觀天象,俯察鳥獸蟲魚之跡,創造出中國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從而結束了遠古時期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并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漢字,《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正因為倉頡創造的漢字開民智,達心意而天降粟雨,真是有了文字在百姓中出現了欺偽狡詐、爭奪殺戮,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而引起鬼魅哭泣。但無論怎樣,漢字的起源就是中華文明是的開端。
漢字出現后經歷了很多次的變革,逐漸形成了今天所見到的模樣。從甲骨文到籀文,再到小篆、隸書,進而形成楷書、行書、草書,漢字的表現也是異彩紛呈,漢字也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是維系中國長期處于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其中篆書的演變,為漢字的演變提供了統一的基礎,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創建大秦帝國,書同文、車同軌,為后世做出榜樣。
在紙張出現以前,中國的文字是記錄在龜甲、鐘鼎、木牘竹簡之上。而書寫在木牘竹簡上的文字被稱作是簡書,秦簡對于研究中國漢字的發展也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是很重要的史料。相傳秦代開始用隸書書寫,但秦的隸書真面貌一直無法弄清。而秦簡用的字體和小篆已經有很大的區別。利用秦簡,我們不僅能看清秦朝隸書的真相,還能確定隸書在戰國時代實際已經存在。平常所說的程邈作隸書,應該理解成程邈對當時民間流行的新字體做了些整理改進。在睡虎地 4號墓家書木牘上寫的隸書,寫得有些草率,可以看作是后來草書的始祖。 秦簡的發現對于研究秦的歷史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秦法律的研究,尤其重要。
2002年6月4日在湖南省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一次普通的常規考古發掘,卻一下令里耶成了一顆耀眼的明星。一口古井中發掘出來的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簡牘,紀年從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的政治、軍事、經濟、行政、法律、典章、制度、民族、郵政、貿易、祭祀、教育等方方面面,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部大秦帝國的編年史,記事詳細到月、日,十幾年連續不斷。而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正史中關于秦朝的記錄不足千字。是繼兵馬俑以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驚世發現,蘊涵著巨大的學術價值。
中國郵政在2012年9月13日,發行了/1,分別選取了“九九乘法口訣”、“秦日歷”,設計典雅,質地古樸,印制精美,充分表現了秦代簡牘的風采。“九九乘法口訣”是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訣記錄實物,距今已經2200多年了,較只有1600多年歷史的古埃及使用的乘法表,“乘法九九表”簡的出土將數學文化歷史往前推進了600多年。古人計算,并非跟我們現在一樣,從一一得一開始,而是從 “九九八十一”倒數,所以得名“九九表”。在簡牘左下角,“二半而一”是當時對分數的有效記載,二乘以二分之一等于一的意思。它說明早在秦朝,中國人就已經熟練掌握了乘法交換律,并把它用于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計數中,同時也證明了中國古代的數學是相當發達的。“秦歷日”是記載秦歷法的里耶秦簡的統稱。通過與夏、商、漢歷的對比,專家推測出秦歷法并非當今所傳的《顓頊歷》,將里耶秦簡所記載的歷日與周家臺關沮秦簡記載的內容對比研究,秦歷法可被復原。里耶秦簡證實,秦歷法不屬于已知古代歷法中任何一種,它是以小雪在十月為設置后九月的依據,而不是以冬至在十一月為置閏標準。確如歷史所言,秦統一中國后并沒有改歷,復原的秦歷有可能就是戰國后期至秦亡時所施行的歷法。
就在郵票發行的時候,又見到了很多相關的紀念郵戳,尤其是湖南里耶的郵戳更顯得難得。
感謝朋友們!作者: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