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簡介
中國郵政將于2012年9月26日發行志號為2012—22的/1一套2枚,小型張一枚。郵票圖名分別為“戴冠縱目面具”、“喇叭座頂尊跪坐人像”;面值1.20元;郵票規格:30×40毫米,齒孔度數:13.5度,整張枚數:16枚,整張規格:150×200毫米;小型張圖名:大立人像,面值6元,小型張郵票規格:40×86毫米,小型張外形規格:96×126毫米,小型張齒孔度數:13×13.5度;版別:膠?。ú捎镁植咳C印工藝);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熒光噴碼;郵票設計者:千哲;小型張設計者:張強;責任編輯:陳靜芝;印制廠:遼寧省沈陽郵電印刷廠;發行期限六個月。
郵票原地
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郵政支局 郵政編碼618305
三星堆·青銅戴冠縱目面具
面具高31.5厘米、寬77.4厘米、通高82.5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面具雙眼的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厘米的夔龍形額飾。該面具出土時,尚見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體造型意象神秘詭譎,風格雄奇華美,在三星堆各類人物形象中頗顯特出。一般認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書中有關蜀人始祖蠶叢“縱目”的記載。亦有認為“縱目”應是“豎眼”之意,即如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二郎神額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聯系夔龍形額飾的造型,認為它與神話中“人首龍(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燭龍有關。
三星堆·青銅喇叭座頂尊跪坐人像
人像底座直徑10厘米、座高5.3厘米、通高15.6厘米,為二號祭祀坑出土,此器由山形座和跪坐頂尊人像兩部分組成,山形座座腰上鑄飾扉棱,座上有婉曲樸雅的鏤空花紋。人像長刀眉,大眼,直鼻,闊口,圓耳,上身裸露,乳頭突出,下身著裙,腰間系帶,帶兩端結紐于胸前,紐中插物。人像頭頂一帶蓋銅尊,雙手上舉捧護圈足尊腹部。尊頂部有兩周凸弦紋,肩部有一周圓圈紋。腹部的前后各有一組簡化的獸面紋。圈足飾一周圓圈紋,上下各有一周凹弦紋。表現的應是古蜀國巫師在神山頂上跪坐頂尊以獻祭神天的情景。因其胸部乳頭顯露突出,因此有觀點認為該人像刻畫的是古蜀國的女性巫師或女神。人像雖小,卻是極難求的珍品。第一,它是很完整的全身像;第二,尊罍是古代重要的禮器,但人們對于其具體使用方式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頂尊跪坐人像則為我們展示了“尊”這種器物在古代祭祀時的具體使用方式之一。從人像的造型上看,古蜀國工匠具有很高的造型能力,整個人像結構完美、比例勻稱、美觀耐看,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
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
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一號祭祀坑出土。在三星堆眾多的青銅雕像群中,足以領銜群像的最高統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屬——不論是從服飾、形像還是體量等各方面看,這尊大立人像都堪稱它們的“領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銅人像與之相比,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就全世界范圍來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
雕像系采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復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其雙手手型環握中空,兩臂略呈環抱狀構勢于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于方形怪獸座上。其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表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臺,即可理解為其作法的道場——神壇或神山。
這尊“紀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究竟象征什么身份呢?目前,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青銅大立人是一代蜀王形象,既是政治君王同時又是群巫之長。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古蜀神權政治領袖形象。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其形象酷似漢語古文字中“尸”字的字形,應將其解讀為“立尸”。這種觀點所提到的“尸”,大體來說,具有主持祭神儀式的主祭者和作為神靈象征的受祭者的雙重身份。與之相對的觀點則認為該人像與古文獻中所謂“立尸”或“坐尸”的內涵截然不同。我們傾向于認為,他是三星堆古蜀國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體的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是神權與王權最高權力之象征。
人像身佩的方格子紋帶飾,當具有表征權威的“法帶”性質。其衣服上的幾組龍紋裝飾似有與神靈交感互滲的意義,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師的法衣。他手中是否原本持(抱)有某種法器?有人認為是琮,有人認為是權杖,有人認為是大象牙,還有人認為是類似彝族畢摩(祭司)的神筒或簽筒,也有人認為他是在空手揮舞,表現的是是祭祀時的一種特定姿態。
三星堆遺址簡介
三星堆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青銅時代遺址。三星堆古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即成都平原北部的沱江沖積扇上,西出廣漢市4公里許,北臨沱江支流鴨子河,分布面積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五千至三千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1980年起發掘。在遺址中發現城址1座,據認為,其建造年代至遲為商代早期。已知東城墻長1100米,南墻180米,西墻600米,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圓形、方形、長方形3種,多為地面木構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這里曾多次發現祭祀坑,坑內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現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銅器除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許多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青銅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夸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鐲,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跡。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挖水溝時,發現了一坑精美的古代玉器,由此拉開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謎
第一謎,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目前有其來源與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關、與川東鄂西史前文化有關、與山東龍山文化有關等看法,即人們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是多種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但究竟來自何方?
第二謎,三星堆遺址居民的族屬為何?目前有氐羌說、濮人說、巴人說、東夷說、越人說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與三星堆關系密切,其主體居民可能是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的氐羌系。
第三謎,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如何?古蜀國是一個附屬于中原王朝的部落軍事聯盟,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已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早期國家?其宗教形態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謎,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是蜀地獨自產生發展起來的,還是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或西亞、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
第五謎,三星堆古蜀國何以產生、持續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謎,出土上千件文物的兩個坑屬何年代及什么性質?年代爭論有商代說、商末周初說、西周說、春秋戰國說等,性質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謎,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謎“巴蜀圖語”。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之上的符號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可以說,如果解開“巴蜀圖語”之謎,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
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廣漢市城西鴨子河畔,南距成都38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是我國一座大型現代化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博物館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正式開放。
三星堆博物館現有兩個展館,其展示面積近12000平方米,分為第一展館(綜合館,陳列金、銅、玉、石、陶等類文物)和第二展館(青銅專館)。兩大展館陳列規模宏大,布局考究,內容與展線節奏動靜結合,波瀾起伏,以其融知識性、故事性、觀賞性、趣味性于一爐的詮釋方式,有力的揭示了三星堆文物的深刻內涵,集中反映了三星堆文明的輝煌燦爛,給人以身臨其境、故國神游的感覺。
三星堆博物館占地面積約33公頃,綠化面積達80%以上,館區內環境優美、布局動靜得宜,曲徑敞道,垂柳依依、古蜀奇葩、湖光島影無處不體現了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飄逸自然、渾然天成的川西園林特色。博物館主體建筑外形追求與地貌、史跡及文物造型藝術相結合的神韻,融原始意味和現代氣息為一體。一展館建筑為半弧形斜坡生態式建筑,張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文精神,二展館建筑為三部一體的變形螺旋式建筑,其整體具有“堆列三星”與“人類歷史演進歷程”的雙重象征,館外還有氣勢灰宏的仿古祭祀臺和供現代文體活動的大型表演場與展館建筑遙相呼應,表達了三星堆文化蒼古雄渾、博大精深的歷史意蘊。
自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館(現二展館)建成開館以來,先后接待了國內外游客300多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镕基、李瑞環等前來參觀并給予了高度評價,張愛萍將軍曾題詞“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