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郵票從認識郵票開始
郵票——Postage Stamp
“郵票”是從英文Postage Stamp譯來的。在中國正式公文中,最初稱郵票為“圖記紙”。1878年(清光緒四年),中國由海關試辦郵政。1896年3月20日,清光緒皇帝批準正式開辦國家郵政,公布的郵政章程中規定;“郵局須制造信票……凡信件交付郵局寄送,必須于信面上粘貼郵政局之信票作為信資。信票系在各地郵政局、托售之鋪店等處購買?!币院笤卩]局的公文、公告中,也都稱為“信票”。但由于“信票”的“信”字不能包括全部郵政業務的內容,所以從1899年開始正式用“郵票”這一名稱。
1.郵票圖案。郵票圖案即指印在郵票票面上表現主題的內容(附有相關文字及面值的圖畫),又指印在郵資信封、郵資明信片、郵資郵簡上的圖案。
郵票圖案是集郵者欣賞、研究郵票的主要對象之一。集郵者欣賞、研究郵票圖案,能獲得豐富的百科知識和美的享受。這是因為當今世界各國都把本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自然風光、歷史地理、珍稀動植物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內容展現在郵票圖案上。
2.郵票志號。郵票志號指印在郵票底邊上的編號,一般表示票種,發行年份、套號、枚號等。新中國郵票的一大特色就是在郵票上印刷郵票志號。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人民郵政發行的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上,開始印刷郵票志號。
從第16套紀念郵票《抗日戰爭十五周年紀念》開始,在郵票底部右邊又加印了發行年代。特種郵票的表示法與紀念郵票相同,只是將“紀”字改為“特”字。從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發行的郵票取消了志號,稱為“文”字郵票。
從1970年8月至1973年10月發行的郵票在郵票底部左邊又印上新編的連續號,每枚郵票編一個號,從1編至95。
從1974年5月開始,郵票編號又使用“J”表示紀念郵票,“T”表示特種郵票。
從1992年起,郵票志號的編號辦法又進行了改革。即每年發行的紀、特郵票按年底統一編排序號。
3.郵票銘記。郵票銘記指印在郵票票面上的郵政所屬國家(地區)或發行機構的名稱,或者它們的標志。識別郵票上的銘記,可以了解是哪個國家(地區)或發行機構發行的郵票,進而探討有關國家的地理、歷史、貨幣、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識。
郵票票面上的郵政所屬國家(地區)或發行機構的名稱一般都以文字、縮寫字母來表示。如前蘇聯郵票上用縮寫字母“CCCP”表示國名,美國郵票上用縮寫字母“USA”表示國名。英國郵票上不印國名,而以女王頭像為標志。
4.郵票面值。郵票面值指印在郵票票面上的郵資金額。研究郵票面值可以了解一個國家郵政資費調整和幣值變化的情況。
世界各國多以表示郵票面值的阿拉伯數字和本國貨幣單位組成郵票面值。如美國普通信函郵資為22美分,相應的郵票面值郵阿拉伯數字“22”和“C”組成。
我國發行的郵資金額為80分的郵票,郵票面值郵阿拉伯數字“80”和“分”組成。也有一些國家發行了無面值郵票。如我國1943年發行的“平”、“機”、“快”及“稿”字郵票都屬于無面值免資郵票。又如美國在1978年至1985年間,因為郵政部門調整信函郵資,但在印制郵票時,新的信函郵資標準還未確定,所以陸續發行一組無面值郵票,票面上印有“A、B、C、D”字樣,分別代表表面值“15、18、20、22”美分。不難看出,這種無面值郵票并非真的“無面值”,只不過是郵資金額由字母或文字表示而已。
5.郵票名稱。有兩種特殊郵票名稱需要說明:一是有的早期郵票,郵票發行部門在發行時并未給郵票確定票名。二是有的郵票名稱未印在郵票票面上,如1992年中國發行的“青田石雕”郵票等。
6.郵票齒孔。郵票齒孔指郵票邊沿上的孔洞。單枚郵票邊沿突出的部分稱齒,凹進的部分稱孔,合稱齒孔。世界上第一種郵票問世時,是沒有齒孔的,使用起來必須用剪刀一枚一枚剪開。直到1854年英國才出現打齒孔的郵票。郵票齒孔的作用有三;一、便于將整張郵票撕開成單枚;二、便于整張郵票枚數的統計;三、齒孔增加了郵票的美感。
7.郵票紙質。印制郵票使用的紙張材質稱為郵票紙質。郵票所用的紙張種類比較多。對印制郵票的紙質要求是適于印刷,方便于防偽制造和撕開等。郵票的紙質是區分和研究郵票的版別、印次和鑒別郵票真偽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