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爾后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咸海、里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西安為起點。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行走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促進了古代中國和西域各國的商貿交流、文化交流、宗教交流,影響了當時中國和西域各國人民的生活。
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橫跨我國多個省份,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和壯麗的自然風光以及深厚多樣的絲路文化,為《絲綢之路》郵票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因而,我們可以通過四枚/1和一枚小型張的圖稿領略到絲路文化中所顯現出的非常豐厚的底蘊和無窮魅力。
第一枚郵票千年帝京上主要表現了洛陽、西安(古長安)作為漢代東西兩京這兩大絲路東方起點的風采,主要元素有:
1、【白馬寺】河南洛陽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作為中國第一座寺院,在中國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8年6月份曾與印度聯合發行有/1。
2、【大慈恩寺與大雁塔】大慈恩寺,位于古都西安南郊,創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西安市區南4公里的慈恩寺內,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則以漢武帝時,張騫二度出使西域皆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為標志。1994年發行的《中國古塔》特種郵票中第一枚即為大雁塔,1995年發行的《中日青年友好聯歡》郵票第一枚票圖右下角繪有雄偉的西安唐代建筑大雁塔。
3、【唐三彩】第一枚郵票近景圖案為西域胡人、駱駝形象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和發展于絲綢之路的形成建立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密切相關。1961年發行有八枚一套的特46《唐三彩》特種郵票。
第二枚郵票大漠雄關上的元素有:
1、【陽關和玉門關】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玉門關和陽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玉門關位于甘肅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2、【須彌山石窟】須彌山石窟,佛教石窟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古稱石門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繼續營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妝,成為原州(今固原)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
3、【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雷臺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馬踏飛燕文物館藏地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為國寶級文物。1997年發行的/1主圖為馬踏飛燕。
第三枚郵票神秘故國上的元素有:
1、【日月山】青海日月山位于湟源縣西南40公里、青海湖東側的日月鄉,山頂的日亭和月亭南北相向而立。
2、【樓蘭故城佛塔】樓蘭是西域古國,曾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羅布泊的西北角;佛塔殘高10.4米,塔基為方形,每邊長約19.5米。佛塔系用土坯、糯米漿、柳條砌筑,是樓蘭城中最高大的建筑。
3、【樓蘭故城三間房】“三間房”是指佛塔西南的官衙遺址,這里可能是樓蘭城中規格最高的建筑,是當年樓蘭城統治者的衙門府所在地。2010年7月發行的/1兩枚票圖就分別是遺址佛塔和三間房。
4、【鎏金銀壺】波斯鎏金銀壺 薩珊王朝器物。1983年出土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南郊鄉深溝村李賢夫婦合葬墓。通高37.5厘米,重1.5公斤。高長身,卵形腹,細頸、鴨嘴形流,圓形底座,彎曲兩端成羊頭,頂端鑄1人頭,高鼻戴圓形帽。壺身腹部錘一周突起的3組6人男女圖象,一組為裸體,其主題圖案描繪的是古希臘神話故事。銀壺造型別致精美,屬波斯薩珊王朝手工藝精品,與薩珊同類器物不同,具有農厚的羅馬風格。鎏金銀壺是波斯薩珊王朝的一件金屬手工藝品,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其精湛的手工藝技術具有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風格。
第四枚郵票西域勝境上的元素有:
1、【高昌故城】高昌古城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位于吐魯番市東面40多公里的三堡鄉。高昌古城規模宏大,十分壯觀,總面積200萬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遺址。1961年高昌古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克孜爾石窟】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或赫色爾石窟,中國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于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克孜爾石窟群現存壁畫約一萬平方米,這在世界上是僅次于敦煌壁畫的藝術寶庫,堪稱“中國第二敦煌”。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3、【克孜爾尕哈烽燧】克孜爾尕哈烽燧位于庫車縣城西北鹽水溝東側,在維吾爾語中為“紅嘴老鴰”或“紅色哨卡”之意,這座巍峨的古軍事建筑,歷經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猶存,是絲綢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遺址,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發行的《中國集郵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紀念郵票的主圖是為“克孜爾尕哈烽燧”。
4、【臺藏塔】臺藏塔 位于吐魯番市以東約40公里,南距高昌故城約1公里。為高昌王國時期的佛教建筑。塔高20米,塔東面與北面均有佛教洞龕。西面塔壁中有洞,貫穿墻壁,作用不明,南壁已毀。由于距高昌故城較近,又是高昌王國佛教建筑,充分反映了高昌時期佛教的興盛。
5、【仙人騎馬玉飾】1966年至1976年間, 在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漢元帝渭陵附近一漢代禮制建筑遺址內陸續發現了玉仙人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和玉俑頭等一組珍貴的西漢圓雕玉器。據專家推測,這組玉器應是當年這一漢代禮制建筑內的陳設品,后因建筑倒塌而被湮埋。其中的一件玉仙人奔馬,高7厘米,長8.9厘米,底寬3厘,1966年被當地農民偶然發現而交獻給咸陽博物館,質地為有“玉中之王”美稱的新疆和田白玉,色澤溫潤瑩亮,整器由奔馬、騎者和底座組成,系圓雕、鏤雕而成,出土時用朱砂包裹。馬呈奔馳騰空狀,兩側陰刻飛翼;騎者頭系巾,著短衣,雙手扶馬頸,右手還持有一束靈芝草;馬下襯以底座,上線刻云紋圖案。玉奔馬應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天馬”的形象,也就是漢武帝極其喜愛和重視的西域良馬——大宛汗血馬的造型。仙人奔馬寓意深刻,反映了西漢時期在皇室貴族及民間極為流行的一種企慕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養生理念。
【龜茲】龜茲地處絲綢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沖,曾經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龜茲古國以現在新疆庫車為中心,最盛時北枕天山,南臨大漠,西與疏勒接,東與焉耆為鄰,附近拜城、新和、沙雅、輪臺縣一代都曾是其領地,相當于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區。
【敦煌】是甘肅省酒泉市轄的一個縣級市,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是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絲綢之路》特種郵票小型張的主圖為“敦煌壁畫”中的《觀無量壽經變——舞樂圖》和《張騫出使西域圖》。
四枚郵票圖稿的下方均為織錦文物,仿佛向人們展現了一條悠長而寬闊的“絲綢之路”。據《中國極限集郵網》新疆會員劉衛江先生提供的研究資料顯示,織錦文物主要有:
第一枚為“朱紅地聯珠對馬紋錦”,制造年代為唐代,材料為絲質,出土地為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唐墓,館藏地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第二枚為“胡王錦”,制造年代為北朝,出土地為1964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18號墓,館藏地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第四枚為“紅地云珠吉昌太陽神錦”,出土地為青海都蘭墓; 第三枚為唐黃地寶色繡韉。
1983年青海省都蘭縣熱水鄉血渭吐番墓出土,韉全長50、寬35厘米。韉,墊在馬鞍之下,以保護馬背和防止馬鞍滑動的的布墊。這款韉殘片,以黃絹為地。其上用白、棕、藍、綠等色,采用鎖繡針法刺繡出艷麗的唐草寶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以“大雁塔和城墻”為主圖的郵票原地郵局是陜西西安市大雁塔郵政所(710054)。
以“玉門關和陽關”為主圖的郵票原地郵局是甘肅敦煌市郵政局(736200)和敦煌市南湖郵政所(736203)。
以“青海日月山和樓蘭”為主圖的郵票原地局是青海湟源縣日月郵政所(812100)和新疆若羌縣郵政局(842000)。
以“高昌故城和龜茲”為主圖郵票的原地郵局是新疆吐魯番市火焰山郵政支局(838009)和新疆庫車縣郵政局(842000)。
小型張的主圖原地郵局是甘肅敦煌市莫高窟郵政所(736200)。
【說明】本文所輯錄文字資料根據《集郵》雜志、《中國極限集郵網》、《我愛郵票》、《百度百科》等媒體網站信息整理,僅供參考。編輯過程中如有疏漏,請以官方發布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