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嗷嗷待哺,到青春年少,《中國集郵報》已走過了20個寒暑春秋。在與報紙20年的朝夕相伴中,我也從一名普通集郵者逐漸成為了一名業余作者。在一篇篇文章受到編輯垂青而變成鉛字收獲喜悅的同時,也因文章的發表而結識了不少天南地北的郵友。
2007年11月6日,我在《中國集郵報》上發表文章《讀報記事》,文中記敘了自己保留的一份奇特的報紙,那是一份4開8張復印的2001年第69期《中國集郵報》,因為缺失那期報紙,也成為了我心中的痛。寫者無心,讀者有意。半月后,我突然接到一個來自上海的陌生電話,在電話中他告訴我在報上看到了我的文章,我所缺的那期報紙正好他有復品,并決定成人之美贈送我一份,受寵若驚的我這才恍然大悟,既感慨讀者的熱情和細心,也感嘆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原來,他是從報社編輯那里得知我的聯系電話,然后又打來電話確認地址、姓名和郵編的。我一再請教先生的尊姓大名,他卻婉言謝絕,只說到時候收到信就知道了。過了5天,我終于收到了那份報紙,寄報人也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他就是上海楊浦工貿集團的孫茂興先生。孫先生不僅是一位熱心人,還是上海知名的集藏家,曾舉辦過個人臧品展。一晃5年過去了,我與孫先生不時有封片往來,至今保持著聯系。歲末年初,我倆先后在新浪網開通博客,還各自用短信通知對方予以關注,并互加好友。
2010年11月16日,我在《中國集郵報》上發表了文章《小郵迷楊宇》,這篇文章也引起了連鎖反應,一些要與楊宇聯系的人直接寫信給我并讓我轉交信件,廣東江門的廖勝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廖先生所在的新會是著名的僑鄉,他的香港郵友見到2006年《中國集郵報》上林靖華先生寫的《楊宇:14歲的小郵迷》一文后,很想了解內地學生的集郵情況,于是叫廖先生想法與楊宇取得聯系。廖先生按照文章中提到的地址多次寫信給楊宇,始終沒有聯系上。5年過去了,為了給香港郵友一個交代,廖先生在看了我寫的《小郵迷楊宇》一文后,特意寫信與我取得聯系,再由我將信件轉交給楊宇。我將信轉交給了正在石家莊上大學的楊宇,隨后又向廖先生發出短信,不久我也收到廖先生用繁體字發來回信,一來二往算是聯系上了。一年多來,我倆聯系多多,廖先生不時從香港、澳門給我寄來封片,我也給他寄去富有地方特色的郵品,尤其是我寄給他石家莊印制的一套6枚的“紀念/1”明信片式門劵,他又轉送給了國外郵友,目前它已漂洋過海成為了一名加拿大華人組集開放類郵集的好素材。
通過報紙搭建的這個平臺,我還結識了湖北恩施的常偉、遼寧營口的趙歆、新疆兵團的王戈、哈爾濱的馮長生……盡管我們身處各方,從未謀面,但我們是真正地道的郵友。結識郵友報為媒,《中國集郵報》不僅是我們的良師益友,還是我們名副其實的“紅娘”。此文發表在2012年5月22日《中國集郵報》“征文”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