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郵刊的時候,意外的看到了一枚《集郵博覽》雜志的公函封。公函封的正面蓋有一枚北京郵資已付戳,日期是1988.2..11.22(2月月份字釘很淡),背面則蓋有一枚“湖南1988.2.16.湘潭市”的落地戳。信封夾在一本1991年第1期《集郵博覽》雜志中,里面有一張編輯部的退稿信。
1988年,筆者還在湖南湘潭市讀書。某天寫了一篇集郵稿件,竟不知天高地厚地投給了平日閱讀的《集郵博覽》。在耐心等待的日子里,卻等來了編輯部的一封退稿信。退稿信的內(nèi)容是印好的統(tǒng)一格式。至于寫的什么文章,早已也沒有印象。
筆者和《集郵博覽》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只有一句話:在“一年一度議選題”的時候,建議發(fā)行“竹子”郵票的一句話刊發(fā)在1991年第1期雜志上(同時提出這個建議的還有另一位湖南郵友)。等收到蓋有“贈閱”印章的樣刊時,筆者又找到了退稿信,悄悄地夾在了里面。1993年6月15日,1993-7T《竹子》郵票發(fā)行時,筆者欣喜若狂。不過,此后因為工作關(guān)系,漸漸的與素面朝天的《集郵博覽》越走越遠(yuǎn)。盡管有些不舍。
2010年2月的一天,筆者在一位郵友家中看到了復(fù)刊后的《集郵博覽》。此時的雜志,已經(jīng)是全彩版了,非常的靚麗。興沖沖地借了幾本回家,一口氣翻閱完畢,連呼過癮。不過,其中的一篇郵文卻讓筆者感到有話要說,于是順手敲打鍵盤,通過電子郵件傳給編輯部,當(dāng)時并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沒想到 4月1日上午,筆者卻接到了編輯老師的電話,說文章已經(jīng)在第4期上發(fā)表,因為要寄樣刊,所以核對地址和郵編。那一刻,真有恍然如夢的感覺,盡管經(jīng)過編輯潤色后的文字只有200多字,但是因為這份感情,從2011年開始,筆者毫不猶豫的開始連續(xù)訂閱《集郵博覽》雜志,并且承蒙編輯老師的幫助,幸運的發(fā)表了幾篇小稿。今年初,不僅利用“博覽”贈送的壬辰年明信片制作了一枚極限片,而且所寫的文章很快刊發(fā)在第3期“博覽”上,與郵友分享。
從“博覽”24年前的退稿信到21年前的一句話建議、從兩年前隨手敲打的文字意外發(fā)表到今年的文字、圖片占據(jù)整整一頁的版面,筆者明白:一切都是因為集郵,才會和《集郵博覽》第二次牽手。而這次牽手,也將注定成為生命中的永恒。來源:咸陽李文的博客 本文系:我與《集郵博覽》30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