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在濟寧市群眾藝術館舉辦了一場現代郵展,郵展通過濟寧市名勝古跡、歷史人物等郵品,展示濟寧市深厚的文化底蘊。王景生是郵展的主辦者,他不僅是一位集郵愛好者,還是一名運河文化研究者,用郵票宣傳濟寧文化。
書房里擺滿“濟寧”郵品
從小生活在濟寧,成長在運河邊,對于老濟寧和運河,總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集郵愛好者王景生以集郵的形式來研究運河文化,通過這種方式研究運河文化,他算是濟寧唯一的一位。在過去的5、6年時間里,他多次參加京杭大運河沿岸城市舉辦的關于運河的郵展,并收集了不少關于運河的郵票、明信片、紀念封和書籍等資料。
王景生今年63歲。退休后,他便開始專注于收集郵票。一開始,他看到郵票就收集。后來,他收集的關于濟寧的郵票越來越多,就萌發了一個念頭,“作為一個濟寧人,為何不用郵票來展示濟寧的文化呢?”從那時開始,王景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收集關于濟寧運河文化的郵品上。
在王景生的家中,記者看到,客廳的西南角擺著書桌,上面放著各種郵品和資料,西側的墻上還掛著郵友贈送給他的一幅字,上面寫著“以郵會友,不亦樂乎”8個大字。客廳的東南角上放著一個書櫥,廚子里擺滿了各種郵品以及關于集郵的資料。不足5平方米的書房里,擺滿了關于濟寧的郵品以及其它資料。
收到簽名紀念封特高興
“集郵帶來很大的樂趣,不僅能豐富知識、陶冶情操,而且還交了很多朋友。不僅收到香港、臺灣等地朋友寄來的郵品,而且還索要到孔子教育獎獲獎者的簽名。”王會長說。
王景生拿出一個2007年發行的孔子文化節紀念封,他告訴記者,這個紀念封價值不高,但我費了很大的周折,才要到兩名獲獎者的簽名,這樣我才覺得這個信封有價值。”王景生說,當時他兒子想辦法找了一個工作證,他才進入會場。
頒獎結束后,他拿著信封來到第三排,找到獲獎者,因為獲獎者都是外國人,溝通有困難。王景生就把2006年孔子文化節的簽名信封拿給兩人看,用手比劃者,他們明白了王景生的意思,最后認認真真地在信封上簽了名。
“我收到這個紀念封的時候,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費再大的周折也值得。”王景生高興地說。
收藏郵品就是收藏歷史
“去北京、上海等地參加郵展時,很多集郵愛好者不相信“國家名片”中發行過關于濟寧題材。但聽我一說,他們都覺得很震驚。”王景生說,看到他們的表情,作為濟寧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每到一個地方,我就會把關于濟寧的特色、濟寧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介紹給參展者。”王景生曾多次去過蘇杭一帶,參加關于研究運河文化郵展,就是想通過這種形式,把“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文化濟寧”的城市品牌宣傳出去。
“前段時間,我在北京參加活動。回來的時候,我沒給孫子買一點北京特產,而是買了一套關于運河水系、黃河水系、長江水系的書。”王景生說,他還經常在收廢品、擺書攤、網上等地方淘關于濟寧的郵票、書、信件等。“這些東西有的并不值錢,但是它們記載著濟寧歷史,這就是它們的價值所在,收藏它們就是收藏歷史。”王景生表示。
王會長告訴記者,現在正在學習收集的這些關于運河的資料,多儲備一些知識,等時機成熟后打算寫一本以郵票的形式介紹運河文化的書。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