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框《燈塔》專題郵集有幸于2006年參加“德勝杯”全國專題郵展首次露面后,于2008年參加南昌全國郵展獲鍍金獎,2009年走出國門參加首爾“韓國2009”第27屆亞洲國際郵展獲大鍍金獎,并在2010年里斯本“葡萄牙2010”世界郵展上再獲83分。短短幾年時間里,《燈塔》從一框擴至五框,從全國大銀獎至亞展大鍍金、世界鍍金獎,這些成績的取得,除自身加強集郵知識學習、專注郵品收集外,主要得益于上海濃厚的集郵氛圍,尤其是參加上海華夏專題郵會(以下簡稱上海華夏會)后與一批志同道合的郵友共同提高的結果。
在加入專題集郵組織之前,我并不知道上海有眾多的民間集郵組織,只是一個人孤獨地搜尋燈塔郵品,也沒有專題集郵老師面對面的指引以及同好之間的相互促進交流,吸取的集郵知識主要來源于集郵報刊。當獲知北京成立全國性的華夏專題郵會信息后,我便寫信去聯系,申請加入華夏專題郵會。所以,我是先入北京的總會,然后在2004年參加上海華夏會活動的。
在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我聆聽了多位老師的專題講課,經眾多專題集郵高手的指點,自己在集郵知識、郵集組編、郵品選擇等方面大為長進。我的《燈塔》一框郵集正是在郵會的鼓勵、鞭策下組編而成,參加2005年上海集郵節一框郵展后,經修改獲得“2005第二屆濟南一框郵集全國邀請展”平面類一等獎和《集郵報》主辦的“首屆網絡一框集郵展覽”鉆石獎。
2006年初,我的《燈塔》郵集向五框方向擴展,編組的第一稿展品參加了中國海員集郵協會在上海舉辦的“紀念中國海員工會成立85周年集郵展覽”。上海華夏會組織部分會員對我的展品進行了專門點評,并在隨后的月度例會時再次進行講評。資深專題集郵專家和眾多會友們開誠布公、推心置腹的講評,為《燈塔》五框郵集今后的編組指引了正確的方向。
筆者的華夏會會員號是“滬020”,上海華夏會成立十年至今,會員人數近40人左右,她是一個嚴格控制人數的精干組織,申請加入上海華夏會者必須要有一部專題郵集。如果說國內集郵者粗分為“組集參展者”、“快樂集郵者”兩大類的話,上海華夏會多數會員則是嚴格遵照國際集郵組織FIP規則去收集、整理郵品,以探討研究專題郵集編組、積極在各級郵展中爭奪獎牌為目標,自覺地盡可能將集郵愛好當作一項業余時間的“事業”來對待,追求珍罕郵品的收集和郵集編組的上檔次,涌現出施邑屏的《貝多芬》與《體操》、柳光明的《自行車文化》、鮑立方的《石油》、陶彥的《帆船》、陳憶時的《兒童》、徐浩杰的《蒸汽機車》、蔣湘元的《走進港口》、顧金花的《月亮》等多部在全國、亞洲、世界郵展上獲高獎的展集。當然,上海華夏會會員也嘗試組集傳統、稅票、郵政用品、一框、現代等多個類別的展品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編組的黨史等郵集在基層、社區各類郵展中忙得不亦樂乎,自娛自樂,同樣達到“快樂集郵”目的。
2007年5月和2008年11月,筆者兩次與上海華夏會同好一起參加在杭州、洛陽舉辦的國際郵展培訓班學習,面對面地直接聆聽國際集郵專家關于專題集郵等類別的講課,汲取了專題郵集編組的“真經”,并與同好們一起觀摩、探討了2008年南昌全國郵展和2009年洛陽世界郵展上展示的高水平專題郵集,應該說參加上海華夏會對自己集郵成長的幫助是非常巨大的。
我的《燈塔》郵集所取得的點滴成績,要感謝上海華夏會熱心集郵服務的帶頭人王如群會長及其管理團隊。每月一次的集郵例會活動,王如群老師不顧年老體弱、放棄照顧住院的病兒,精心組織每一次的集郵活動,不僅安排有專題集郵講座、郵集點評、信息通報等豐富的內容,還不時邀請劉廣實老師、唐無忌老師等講課、指導。在上海華夏會安排和王如群老師關照下,我的《燈塔》五框郵集還得到國際評審員常珉老師、劉廣實老師以及唐無忌老師、施邑屏老師等的專門點評。在參加韓國亞展后,唐無忌老師對展品的英文說明作了仔細校閱,修正了不少不該有的錯誤和筆誤。我還要感謝徐金德、王曉舟等團隊會友,是他們向我及時提供國外燈塔專題郵品的拍賣信息,讓我能夠獲得收集更多珍罕郵品的機會。
上海華夏會還在每次競賽性郵展后,為會員獲取參展郵集的評分表,使大家通過對評審小分的分析與比較,獲知各部專題郵集的進步及其存在的不足,為今后更有側重地改進和完善提供了方便。我的《燈塔》郵集雖已四次參加競賽性郵展,能夠在高手如林的歐洲世界郵展上粘金,是對我專題集郵的鼓勵。我將不斷努力,繼續做好我的燈塔集郵,感謝上海華夏會。作者:施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