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歲的何建勛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第八中學的一位語文教師,平時業余時間他唯一的愛好就是集郵,從1984年至今,他搜集的郵票超過2000枚,其中還有120余枚阿拉伯郵票,在今年舉行的寧夏回族職工書法、美術、集郵展上,何建勛帶著他搜集多年的關于中國回族發展與變遷的集郵冊獲得了優秀獎。國家級郵展評審員賀勤業說:“何建勛是用郵票講述了一段歷史!”
1984年,14歲的何建勛無意中發現了父親的一位朋友寄來的信件,由于當時大部分使用的信件郵票都是傳統的長城郵票,清一色灰色版本,而信件上的彩色郵票引起了何建勛的濃厚興趣,父親見他很喜歡就開導他:“郵票搜集起來制成冊是很有意思的,這就叫集郵?!睆拇?,何建勛就開始了漫長的集郵之路,上學時集郵都是自己攢零花錢買的,有時候,哥哥姐姐到外地也會給他帶一些展示當地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郵票,在1987年到1989年間,何建勛的一個親戚一直在埃及打工,經常有書信來往,所以他還搜集了一些阿拉伯郵票,參加工作以后更是集郵成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在集郵上,到后來他甚至還搜集一些代表不同年代特色的信封和郵戳。
隨著何建勛搜集的郵票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繁雜,何建勛開始思索如何能讓自己的郵票形成一個能在一定時間跨度內體現歷史文化變遷的專題,“我始終覺得集郵其實就是用郵票來講故事,機械地積攢其實價值不大!”何建勛一邊整理著他的郵票一邊告訴記者。他逐漸開始把自己的郵票分門別類,經過整理后,他發現在國內的集郵愛好者中用郵票描述少數民族發展與變遷的內容的少之又少,他自己是回族,所以就想用不同時期的多門類的郵票來體現中國回族的歷史和文化!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搜集和整理,何建勛終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專題集郵冊,里面包括了關于中國回族的信仰、節日、名勝、武術、教育、經貿等方面內容的郵票。
今年寧夏的集郵展結束后,何建勛沒有因為獲獎而沾沾自喜,他在展會上搜集了不少國內集郵專家的點評,希望能夠在今后的集郵道路上多多借鑒,“其實我覺得集郵也有一種責任感在里面,郵票一張張組合在一起就不單是郵票了,它也是一段歷史!”何建勛說。來源: 新華網寧夏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