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金融市場的組成部分。“金融市場是交易金融資產并確定金融資產價格的一種機制。”也是所有金融交易活動的總稱。資本市場是一種市場形式,并非是特定的物理地點,而是指所有在場上交易的人、機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今天的郵市,已地地道道的步入了資本運作的市場。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連先生早就定義中國資本市場是“賭場”一說。那么,對于郵市,既然認同是資本市場,就同樣具有賭場的屬性和特征,目前的變數就是賭場寬了,賭資大了,賭人多了。當然,無論誰輸誰贏,設局者---既發行方始終是大贏家。難怪這個市場流行一句話:“看好的留下,不看好就離開。”
郵票籌碼是資本運作的標的物。其實,自從市場把郵票作為籌碼之際,郵市就已經步入了資本運作市場。只不過是前些年沒有官方的大力宣傳,其規模較小、運作模式單一、缺乏實施規則等等,還沒有引起社會重視而已。
實踐證明,在郵市這個資本市場投資還是十分可觀,既有股市、期貨、債券等資本運作的“賭性”,又具有長期的投資性質。郵資票品有別于其它有價證券的是籌碼現貨交易,不存在借貸關系,某種程度上其安全、自主、靈活、可變、回報,都遠遠高于其它有價證券。特別是2007年底,央視經濟頻道節目肯定了“郵票市場是第二大金融市場”后,給所有的郵民和收藏者都服了定心丸。
集郵市場是文化市場的一部分,但又同是文化產業產品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即使郵資票品使用功能不退化,同樣會走向資本市場并成為這個市場的籌碼。從前期老紀特中的梅蘭芳到文革票系列,從中期的編號票到JT中的金猴、從小愛科學,又從年編票版式二的批量出現到小型張的雙聯、四方聯等等嶄新版式的開發,以及璀璨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再現郵票,使今天的中國郵票已達到世界之最。一些珍罕高端的票品,已進入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領域;適合大眾欣賞收藏的中低端郵品,也伴隨投資形式源源不斷的流入民間。
面臨這樣一個潛力十足的資本市場,其發展軌跡如何運行,是國家郵政、中郵企業、民間郵人十分關注的課題。本人自06年初入網開始,學著黃興躍先生等探討與宣導大行情。2007年中郵聯《集郵》雜志邀稿,在第5期【潮漲潮落話投資】欄目刊載了兩整頁的“奧運背景醞釀大勢政策導出慢牛行情”一文。數年來,從理性上倡導推動大行情,但也綜合并尊重現實,在市場強勢、看似大行情呼之欲出之際,提出不會像有些人想象的“井噴爆發”;在弱勢面前,很多人認為行情已過或不會再有,客觀的總結“市場進入新的轉折”,將形成長期的炒作行情,在漲漲跌跌、跌跌漲漲中發展;同時,也否定了行情所謂的規律論、短期論,更不贊同主觀臆想的行情十波論等,樂觀的提出行情會持續多年,迎來的將是“陽光行情”、“社會行情”。以前的文貼幾次提過,這里無需啰嗦。
目前,很多人感知行情發展不隨人愿,不少東西價格嚴重偏低,內在價值低估,還有相當部分的97套牢品沒有解套。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也有它的根源。前段時間的晚上,一位陌生朋友看了黃興躍的帖子,手機發來兩條短信同我交流,感覺有意義而保留,有些問題也是本文帖要探討的內容。現將原文及我的回信一字未動的轉給朋友們分享。
交流者:“讀黃興躍先生《近期郵市走勢值得關注》有感!覺確實值得關注!毛主席說:群眾是真正英雄。。。郵人不買賬低價位的片子型張呢,一定自然有一番它的道理?郵政這雙黑手多年來為什么一直也不支持低價位片子型張的炒作?值得深思!!當年郵政打折堆票究竟傾銷了多少低價位的片子型張到了二級市場呢?恐怕誰也說不明白!說實在的最沒有消耗的就是這些低價位的片子和型張了?或許想炒低價位的東西也不難,難的在于炒起來誰來接這一棒?感覺這幾年JT票和小版張的走勢不錯!符合大多數郵人的要求了?”
筆者:“謝友交流。回讀黃感:低價片型張不漲的道理在那?國情看,小型張發行占票的三分之一為宜,集片占收藏群體十分之一左右,郵政早已過分擴容。論堆低價傾銷片張到二級市場,更造成惡性循環。應該明白!你說的最沒有消耗的就是這些很對。再起高也是炒作被套。JT票消耗多,小版張量小品精受歡迎!很多量小精品都有市場。”
交流者:“老黃大師說的主流品種?我感覺毛澤東時代發行的郵票基本就是主流品種?特別是貼近老百姓生活,體現工農兵形象,反應文革以后出現的新生事物的那些郵票,更是主流中的主流了?感覺這些東西會一直的再漲漲漲的?這個漲對于炒新郵來說,他們好像沒有什么感覺???炒作新郵改變市場,集郵收藏老票穩定著市場。”
筆者:“老黃說的主流品種?我在去年提到賀年有獎系列將成為主流品種,因為原來是公認的附(副)品垃圾?你說文革票是主流,那是珍稀品,是收藏的風向標,漲確實穩定著市場!但已不是大眾品。這幾年大版票為何漲?就是年冊消耗都離不開,這是主流品。”
以上兩段的交流,反應出很多問題,但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便不奇怪。發展既要轉變觀念,既是要正視中郵集團的產業性質,正視市場的屬性和規則,正視集郵產品不同類型的不同價值。這也是筆者幾年來總結市場出現的“三精格局”的翻版。按照三個“正視”的對應,分別是“郵政政策精”、“投資隊伍精”、“選擇的籌碼精”。這些情況的變化,再用20年前思維理念行事,必然被淘汰。
本人感覺對于老一代的集藏者,面對今天五花八門、眾品耀眼的東西,不僅看不慣,也買不全、買不起,只得參與買買賣賣,拆東補西。我認為,在逐利的商品社會,什么炒作,什么多空,都是資本市場的根本屬性,即使有文化底蘊做依托也較勢單,所以,市場的短線投機運作蓋過了長期投資運作,而場外進來部分資金把控不好又被套牢,影響了能量聚集和行情的發展。
數年來,國家以發展“文化產業”的形式扶持與培育集郵市場,但同樣不能扭轉市場炒作的根本屬性,也不能脫離長期投資與短期投機范疇。在當前還不規范的中國資本市場,從信息、法規等都不健全;發行方圈錢積極,可以針對市場需求,只要你準備好買單,可隨時提供滿意的美味佳肴;投資方投機嚴重,有“關系”者不管啥東西,趁著朦朧先去炒作,當價格抬高后輪到隨大流者參與,便成為套牢族。實踐證明,在任何時候,炒新炒熱都有很多人被套;投資老精品則獲利安穩豐厚。
十余年來,中國郵政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造就了過多的系列精品,在收藏群體銳減、缺乏分散沉淀的客觀條件,使發行量僅數萬到數十萬的這些精品還沒有充分體現真實的價值,也將會精品恒強;即使是適合大眾收藏的常規郵品,僅有七、九百萬的發行量,也是自1985年以來的瓶頸,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文化品味的提高,集藏隊伍再恢復千萬是很容易的事,到那時目前這些發行量的郵品別說投資,就是供收藏領域分散也會緊缺。
4月23日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中國集郵文化產業發展論壇”,目前看市場反響不明顯,但確是國家高層一種方向性的信號,其滯后效應將逐步顯現。特別是郵政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迎合“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綱要,中郵集團提出“郵政要當好集郵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推動者”、“創新模式”、“打造集郵文化品牌”、“引導構建集郵文化產業鏈”、“不斷拓展集郵文化市場”,看出了集郵文化產業和郵市的托底,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是《郵市已步入資本運作市場》,也沒有理由懷疑市場一直滑向低谷乃至消亡,需要的是前瞻和看到美好的未來。作者: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