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郵品開發是近年來郵政企業為完成指標祭出的新法寶,屬于集郵禮品開發的范疇。大量包裝精美、品位較高的集郵禮品冊接踵而至,初面市以來自然受到集藏者的歡迎,帶動了許多郵票銷路,也為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做出了貢獻。
在90年代期,票禮品化的浪潮曾經席卷各地,是集郵經營的新利潤增長點。曾幾何時,郵票禮品化的風氣蔓延到了新郵的發行上,只要有新郵發行,各種開發郵票即形影相隨地出現,披金戴銀的高檔禮品冊也屢見不鮮。更有甚者,一些新郵的發行,即是以包裝禮品化的形式出現,其中1997年7月1日發行的《香港回歸祖國》箔金小型張是最“杰出”的代表,供應給集郵會員和預定戶的這枚郵票,都要附帶包裝精美的郵冊,售價更是高達為100元和12元。
如果說一些郵票通過適當的包裝,以理的價格供應給集郵者,也無可厚非,權當為郵票購買了保護層。但是,目前面世的絕大多數禮品化郵品的銷售價格,卻是高得離譜,往往要比郵品本身的價值高出數倍乃至數十倍,令人生畏,形成了高附加值的現象。
高附加值郵品還不局限于郵票,包括JP系列的紀念郵資明信片和JF系列紀念郵資信封,其附加值也逐年提高。普通郵資明信片原售價僅比面值高1分,JP明信片在八十年代附加值為0.11元,現已升至0.25元,JF郵資封八十年代附加值為0.15元,已升至0.40元,而最近發行的小本郵資片的附加值更是高達22倍。
高附加值郵品大都不實際使用,或根本不會在通訊領域所消耗,所以基本上沒有郵政運營成本,對一些愛好者來說,無疑是高價買入“花紙頭”。因此這類高附加值郵品并不值得高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