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集郵報》創刊20周年征文
光陰如梭,《中國集郵報》迎來了創刊20周年的生日?;仡櫼黄鹱哌^的日子,總是感慨萬千。當然,令筆者難以忘懷的是,自己初涉郵文寫作,竟是從給《中國集郵報》投稿開始的。
記得2008年3月初,筆者有感而發,寫下《由寄信貼紀念郵票想到的》一文,第一次通過網絡電子信箱傳給報社。等看到3月7日出版的報紙時,驚詫其見報速度之快。下半年,筆者的寫作熱情高漲,頻頻投稿,當年見報稿件超過10篇了。特別是加入“中國集郵報讀者QQ群”后,不僅結交了一些經常在《中國集郵報》上發表文章作者,更能及時通過網絡和編輯老師進行溝通。
看著書柜中擺放整齊的一摞摞《中國集郵報》,筆者深知,因為郵文寫作,已經和這張改變自己生活的報紙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忘不了投送稿件后,編輯老師的電子回信:“文章很好,發。”甚至是編輯老師打來的長途電話。雖然只有寥寥數字或者幾句簡短的話語,但是那份溫馨,至今仍令筆者怦然心動。忘不了2010年2月16日,和王宏偉老師一起走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采訪“中國最中心郵局”時的情景。因為通過集郵過年,還是第一次。何況是和景仰的王宏偉編輯呢?忘不了2010年的一個炎炎夏日,時任綜合新聞版編輯戴元元約寫“新聞月月評”稿件《熱情與熱浪齊飛》時,筆者受寵若驚,以致文章見報后,自己還有些忐忑不安。一名普通集郵者竟寫起了專欄稿件,這是莫大的榮幸呀。忘不了2011年1月10日,筆者參加《/1》郵票首發后,采寫的《瑞雪降鳳翔 年畫鬧方寸》、《新郵首發 能否增設“綠色通道”》、《尋找〈鳳翔木版年畫〉郵票的最佳原地》等5篇和鳳翔木版年畫郵票有關的新聞稿件、集郵隨筆,經過責任編輯張歡雪、戴元元和王宏偉老師的潤色,很快在報上發表。參加一次集郵活動,能寫這么多的稿件,真沒想到。忘不了被評為“中國集郵報讀者群2011年度優秀群友”后,郵友戶偉、楊自學、孔志剛和韋東坡等優秀群友寄來的“壬辰年”首日封,郵友的祝福、溫暖都在每天收到的一枚枚封片中……
感謝《中國集郵報》這個交流的平臺,感謝各位編輯老師的鼓勵。幾年來,筆者已在《中國集郵報》上發表各類集郵文章達數十篇之多。而這一切,都是曾經不敢奢想的事情。筆者珍藏著每一期《中國集郵報》,珍藏報社寄來的每一枚“馬踏飛燕”明信片報,珍藏著“015657”這個會員編號。因為郵文寫作已經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而郵文寫作、發表是從《中國集郵報》開始的。來源:咸陽李文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