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上班,收到了幾位朋友寄來的郵件,看郵戳上的日期,樂了,2月14日,情人節啊。姑且將這些郵件稱作是“情人節”的禮物吧。記得在瀏覽余漢文老師的博文時,他將郵票比作集郵者的情人,集郵者亦復如是吧。
對于“情人節”這個舶來品,國內的年輕人趨之若鶩,但我對這個節日卻總也沒有感覺。當別人還在為情人節收幾枝玫瑰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我去在為能在這一天收到遠方朋友寄來的封封片片而感動。
江蘇寶應的郝斌斌先生為我寄來了以兔年郵政賀卡為載體,加蓋了江蘇寶應2012年1月22日“兔避莊”風景郵戳和“兔避莊”臨時郵政日戳,這一天中國農歷紀年辛卯年的最后一天,真的為很多像郝先生這樣的集郵者而感動。從事集郵工作近30年了,不敢說自己是一位集郵者,因為我沒有像郝先生那樣,有對待集郵的執著精神,至少現在還不允許,我只能像普通集郵者那樣,遇到有紀念郵戳的時候為遠方的朋友寄上一枚明信片,以表達我對朋友的感謝之情。作為集郵工作者,很能理解集郵者們對集郵的那股子激情,也要求我,盡自己的所能來幫助集郵者,因為集郵者是中國集郵發展的基石。
寧夏張玉琦先生生在情人節的這一天,為我寄來了幾枚具有寧夏特色的明信片,分別加蓋了臨時郵戳、郵資機戳、風景郵戳、連體紀念郵戳,這種形式對于集郵者來說,應該是出自內心的最高禮遇了。每逢有種但活動或節日,集郵者互相郵寄郵品已經成為一個約定,在全國各地的集郵者中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互寄群,也正是由于這些熱心的集郵者的參與,一方面在消耗著大量的郵政產品——賀卡,另一方面也在宣傳本地域的文化。每當收到那些有地方風采的郵戳、明信片、實寄封時,總會細細的端詳,甚至花些時間,去查一查那個地方的人文歷史,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閱歷。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集郵長知識”吧。
安徽蚌埠的呂維邦老師也在情人節這天,為我寄來了最新一期的《蚌埠集郵》。記得葛建亞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會無刊不立”,各級集郵組織的會刊,直接反映了這個集郵組織的大事小情,讓閱讀者很直觀的看到集郵組織在“干什么”,集郵者在“干什么”;會刊也是一個集郵組織上傳下達的工具,把國家乃至世界的集郵動態公之于眾,把集郵者的心聲反映給管理者。而呂維邦老師是我敬重的集郵前輩,更是一位老集郵工作者,經常有集郵文章見諸報端,自費出版了5本集郵專著,他對集郵的熱忱值得我去學習。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集郵者的快樂,正是在這一收一寄之間。每個人見到禮物的心情是不一樣的,而集郵者最愿意見到了的,莫過于中意的集郵品了。一封一片總關情,很多人的友誼也正是在這不經意的封封片片中加深的,這三位中的我只見過呂老師,其他兩位都是在通信互寄中相識,至今未曾見過面,但感覺已經是老朋友了,謝謝朋友們在情人節這個特殊日子里寄給我的特別禮物。作者: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