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驛是中國古代通信機構的通稱,是由統治者官辦的通信組織,主要任務是傳送官府的文書、情報,同時也為往來的官吏提供食宿和交通便利。在春秋的時候,把傳遞文書稱作“傳郵”,孔子說過:“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仔細分析這句話,可以得到如下幾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德”是可以傳播的一種信息;二是“德”的傳播好比郵驛系統傳遞政令;三是郵驛系統傳遞政令是一種極為迅速而有效的傳播方式;四是“德”的傳播比郵驛系統傳遞政令更為迅捷有效。置郵就是用車馬傳遞文書,也就是后人所講的郵驛、驛遞。
“傳郵萬里,國脈所系”,這是對國家郵政事業的最好詮釋。1981年4月,一個叫林孝祥的老人將家中歷經磨難而珍藏了41年的一件藏品捐獻給了國家,那是1940年周恩來的一幅題詞手跡,題詞是寫給林孝祥已故的父親、前國民黨資深郵政工作者林卓午先生的。在授獎儀式上,前郵電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范親自主持了儀式,這不僅僅是因為朱學范早年曾與林卓午在郵政界共事多年,更是由于周總理的題詞,把郵政的傳遞與國家的命脈聯系在了一起。
1931年11月,專門為中央首腦機關提供郵政服務的中央郵政局成立了。當時,中央郵政局辦有各種郵遞業務,其中有一種只有黨政軍重要機關才能使用的特別快信,快信隨到隨送,至多只能在郵局停留10分鐘。送信員走光了,郵務員、郵局局長都要上路送信。為了統一蘇區郵政,1932年5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郵政總局。同日發行了蘇維埃郵票。中央郵政總局和相繼建立的遍布21縣的蘇維埃郵局一起形成郵政網絡,為所轄5萬平方公里的250萬百姓提供郵政服務。
1940年5月初的一天,聽說周恩來要從延安經停西安去重慶,時任國民黨中華郵政第三軍郵視察段總視察的林卓午少將連忙發出了邀請。5月9日上午,周恩來應邀來到了國民政府的西安軍郵辦事處,為全體員工作時事演講。演講結束后林卓午開車送周恩來回八路軍辦事處,送到門口的時候,周恩來就請林卓午進去坐坐,進去以后,林卓午拿出一個紀念本請周恩來題字。周恩來想了一下,就題了“傳郵萬里,國脈所系”八個字,鼓勵林卓午繼續把軍郵辦好。沒多久,林卓午少將就決定到延安去。1941年12月24日,冒著政治與生命的風險,林卓午率領20個隨員,帶著800多公斤的郵件從西安出發了。四天后,林卓午和他的隊伍終于在新年來臨之前趕到了寶塔山下。在延安的四十多天時間里,林卓午與中共方面磋商了國共兩區正常通郵的問題,并與朱德總司令共同簽署了維持后方郵運交通的臨時協議。在林卓午的努力下,國共兩區的通郵終于克服重重困難得以實現。但是林卓午的行為觸怒了國民黨當局,他回西安后不久即被抄家,軍郵總視察的職務也被撤銷。1945年,他再度調回福建郵局任幫辦。1948年冬,深感國事日非的林卓午自動申請引退。
1979年和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出了實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號召,為了促進大陸和臺灣早日實現通郵。1981年林卓午先生的兒子林孝祥先生將這幅題詞獻給國家,同年5月9日,在周恩來同志題詞41周年的日子,郵電部發行了《傳郵萬里國脈所系》的紀念郵票。“傳郵萬里國脈所系”,這是一代偉人的諄諄囑托,這是中國郵政的莊嚴承諾。作者: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