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作為社會的道德文化公眾形象,是人們心目中“忠、誠、信、義、勇”的化身,還被許多行業奉為行業崇拜神,大家去敬仰他,崇拜他,以至于在明清兩朝鼎盛時期,處處都有關帝廟,廟廟人聲鼎沸多,香火旺盛久經不衰。
在發行/1時,小型張上的關公像作為普世的價值,各地郵友都在挖掘和追溯當地關公文化的遺跡,制作出許許多多關公文化的郵品,從另一個側面了關公道德文化留在大家心中深深地烙印。
我在收到各地眾多的關公郵品中,有枚用北京故宮公函封制作、銷故宮原地郵局“地安門”日戳的小型張封,引起了我的關注。直接的印象是關公與故宮有著密切的牽扯,可以說小型張上有故宮里的元素:關公由公到圣再及帝直至神話,都有來自故宮的推手,封建至尊皇帝就是關公神話的始作俑者,他的的御旨敕封不斷推高和深化著社會對關公的崇拜,小型張上遒勁的“神勇”兩字就出自乾隆之手,故宮的封和地安門的戳就承載著這段歷史事實。
當我將這枚小型張封整理后配文發到博客上,一些郵友留言詢問小型張和關公的關系,也有人問這里是否有過關帝廟。這一連串的問題引起我再探究竟的興趣。
我走/1,轉北京圖書大廈查找有關資料,翻閱明清北京有關地圖,尋找北京城關帝廟的蹤影。
資料表明,在明清的北京四九城,專供關公和兼供關公的廟宇就有一百一十多座,著名的關帝廟有50多處;在內城九個城門中,就有八個城門口建有關帝廟,其中規格最高的屬正陽門城樓月城里的關帝廟,每次皇帝去天壇或先農壇祭祀后,回來時必來此廟拈香。還有一座建立比較早、地位也非常顯赫的是地安門西側距什剎海不遠的關帝廟。
地安門西側這座關帝廟早年稱漢壽亭侯廟,曾是北京城最大的關帝廟。它始建于前燕(335—369)時期,后因戰火歷代多次重修,明朝在洪武年間就重修過,后因明英宗夢見關公乘白馬而易名白馬寺。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再次重修,廟坐北朝南,有山門、鐘鼓樓、前殿及后殿。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關帝為忠義神武靈佑關圣大帝,門、殿易黃瓦,這座關帝廟又稱白馬關帝廟。這座關帝廟自民國就開始逐漸衰敗,解放初期,又因修建地安門大街,地安門拆除,關帝廟大部分也因地安門西大街通途而湮滅其中,現在剩下很少的殘存遺跡。
話到這里,我也就明白這個型張封寄自地安門郵局的另一層含義,這里曾經有過全北京城最大的關帝廟,只是時間讓它在人們視線中消失、留給人們的只是這個小型張實寄封寄托的時空想象。來源:目子集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