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邯鄲郵政充分挖掘本地“龍地名資源”于 2012年1月5日《壬辰年》郵票發行之際,在邯鄲縣古石龍風景區、磁縣九龍口郵政所、大名縣龍王廟郵政支局和峰峰黑龍洞村分別啟用紀念郵戳,迎接即將來臨的龍年。下面對它們逐一予以介紹:
“自然之龍”—邯鄲縣古石龍。古石龍風景區位于邯鄲市西北10公里。屬自然景觀、歷史遺址、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風景區。景區占地面積60萬平方米,屬太行山脈、紫山東麓。地勢因降水由高處流向低處,天長日久順山勢羽狀沖溝,將山麓、丘陵切割成垅狀,湖澤、平地、溝壑、丘陵、石崖相依相連,古有臥龍崗之說。崗內古石龍群是1988年當地村民建房挖土燒磚發現,共有一條大龍,九條小龍,正應龍生九子之說,形體逼真,每條石龍都有1米左右一節灰白色砂巖石塊堆砌而成,遠遠望去,鱗次櫛比,每條石龍其勢各不相同,頭均東北向趙王陵。大龍首高6米,寬4.6米,身高2.5米,長約369米,堪稱“天下第一龍”。古石龍成因至今專家眾說不一,頗有研究價值。邯鄲郵政局啟用的《壬辰年》“古石龍”紀念郵戳以傳統園林花窗為外形,主圖為寫實的古石龍,突出了古石龍風景區內大龍頭部和其兩側的小龍,規格35mm×30mm。同時,啟用“古石龍”臨時日戳一枚,直徑25mm。
“歷史之龍”—磁縣九龍口。九龍口村位于磁縣路村營鄉,據《磁縣縣志》(1998年版,汪振海主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記載:“相傳,商朝時九侯在此建城,其城有九條路通往外界,得名‘九路口’。后一石匠刻一通石碑紀念,因石碑上刻有九條龍,后該城更名為‘九龍口’”。到戰國時期,九龍口城是趙國國都邯鄲的衛星城之一,該城遺址位于現九龍口村村南,城長寬各為700米,殘余城墻高為10余米,城東為丘陵,城南為滏陽河,向西距太行八徑之一的滏口徑7.5公里,是出入滏口徑的必經之地。冀中能源峰峰集團九龍礦因緊挨其村而得名。磁縣九龍口郵政所啟用的《壬辰年》紀念郵戳以八邊寶石形為外形,暗喻煤炭為黑色的“寶石”,主圖為傳統飛龍圖案,規格30mm×35mm。
“人文之龍”—峰峰礦區黑龍洞。黑龍洞村位于峰峰礦區臨水鎮駐地西南1.5公里,滏陽河南岸,神麇山東麓,因村西有著名的“黑龍洞”而得名。關于黑龍洞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的掌雨官黑龍王行錯了雨旨,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把他貶到神麇山北坡的一個洞里受苦。因為天空沒有了掌雨官,所以一直到六月還是滴雨未下,莊稼都旱死了,眼看年成沒了指望,不少人家拖兒帶女,到外鄉逃荒。黑龍王不忍心看老百姓遭殃,他大顯神靈,從洞里噴出了珠玉一樣的清泉,匯流成河,澆灌了兩岸的土地,救活了受難的黎明百姓,這條河就是現在的滏陽河。這一天,正好是農歷六月二十三,人們為了紀念黑龍王的恩德,在洞上為黑龍王蓋了廟,每逢這一天,都要在黑龍廟里為黑龍爺舉行盛大隆重的廟會,祈福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第二年二月初二,黑龍王受罰期滿,玉皇大帝頒旨叫他歸天。人們都說這是黑龍王重新出頭的日子,所以留下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峰峰郵政局啟用的《壬辰年》紀念郵戳以多邊形陶瓷盤為外形,主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磁州窯宋代鐵銹花龍瓶上的龍圖(局部),突出了峰峰的人文特色。同時,啟用“黑龍洞”臨時日戳一枚,直徑25mm。
“傳說之龍”—大名縣龍王廟。大名縣龍王廟鎮位于縣城東南9.6千米,鎮政府駐地龍王廟村。據載,龍王廟村名的來歷說法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明朝以前,此地是衛河的一個渡口,只有幾戶人家。有一年發大水,把三角店的一個木質龍王神像沖到這里,有人將神像打撈起來,在衛河東岸修龍王廟;又一說為,此地原為一個三角壇,方圓幾百畝,久而不涸,或以為龍湫也!建龍王廟于其上。古廟靈湫一水中分即此處也。兩說并存,村因廟而得名。不管哪種說法,此村因“龍王廟”而得祥瑞之名。大名縣龍王廟郵政支局啟用的《壬辰年》紀念郵戳以多邊形大名草編壁掛為外形,主圖為傳統雕梁畫棟上常用的龍首紋飾,規格35mm×35mm。作者:秋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