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人在睡眠時產生的幻象。夢文化在中國古典文學和戲曲名著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關夢的中國古代小說,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唐傳奇中有兩篇寫夢的杰作,一是《南柯太守傳》,借夢醒喻意功名富貴不過人生一夢;一是《枕中記》,即“黃粱夢”,傳說故事發生在河北邯鄲。
元代雜劇以唐宋話本、詞曲和說唱文學為基礎形成,是中國戲曲史上一座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高峰,以夢入戲或以夢名戲的劇目比比皆是。關漢卿是善于寫夢的高手,在現存的18個劇本中,便有《竇娥冤》、《緋衣夢》、《蝴蝶夢》、《西蜀夢》4個,將夢作為關鍵的情節。《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寫包拯于案頭假寐,夢見1只大蝴蝶和3只小蝴蝶撞進網里,幾次飛撲,不能解脫,醒來甚覺奇怪。在接著審理的一件平民與權貴之間的命案中,包公乃有所悟,終于查明真相,為民作主,唱出了一曲匡扶正義、弘揚美德的贊歌。
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被譽為元雜劇的“天下奪魁”之作。全劇只有一夢,但夢里夢外都是情。張君瑞與崔鶯鶯相互傾慕,私定終身,崔母先是百般阻撓,后又以門庭內不能有“白丁女婿”為由,要張生取得功名方能完婚。張生與鶯鶯在長亭惜別,赴京趕考,夜宿草橋店,夢見戀人奔來相會,被一伙強人擄去,醒來不勝惆悵。這一夢,為劇情的發展留下懸念,也為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埋下了伏筆。
明代戲曲,寫夢者甚多。湯顯祖的《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和《邯鄲記》,皆以夢入戲,世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湯顯祖云:“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以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湯顯祖這些感人至深的“夢戲”,奠定了他在中國和世界戲劇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同樣也離不開寫夢。
《三國演義》中的夢,大約30余例,有帝王夢、吉兇禍福夢、死者托夢等。第104回“秋風五丈原”中,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而遠在蜀都的后主劉禪,“寢食不安,動止不寧;夜作一夢,夢見成都錦屏山崩倒。”
《水滸傳》中的夢,多是忠義之夢。第14回,劉唐獲知一個重要情報;有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十萬貫金珠寶貝,送上東京與他丈人蔡太師慶生辰,早晚從這里經過。此等不義之財,取之何礙?晁蓋對吳用說:“他來的意正應我一夢。我昨夜夢見北斗七星直墜在我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顆小星,化道白光去了。”夢中七星便是后來的晁蓋、吳用、公孫勝、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和白勝7位“智取生辰綱”的好漢。
《/1》,取材于曹植的浪漫主義名篇《感甄賦》,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纏綿悱惻的真摯愛情。全卷以連環畫的形式,以驚人的藝術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真乃千古一夢,夢可盡而意無窮。作者:費東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