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1” 會場,除一些珍郵集外,還有三大“亮點”,一是集郵品求實,集郵文化有返璞歸真之感。兩年前洛陽世界郵展在會展期內,紀念戳可以隨時補蓋,而無錫亞展只限當日,過后收回,對想蓋戳又沒有及時蓋上的收藏者,留下了遺憾。本人在開幕的當天,僅在散場時匆匆的蓋了一點,搞了幾枚實寄。二是中郵和各郵司沒有放貨。穩定了市場,也使各地郵商大多徒勞而歸。三是共 鳴憑門票贈郵品引人眼球。
國家郵政對培育集郵一塊,應該說很重視,從對郵戳設計方面可見一斑。我國奧運年,2008后面搞的都是“8”,今年亞展年,“開幕特別紀念” 戳,在2011年后有8個“1” ,算年份總共搞出10個“1” ,開幕時間也形成了“2011.11.11.11.11”,可謂世界郵戳日期的歷史之最。難怪如此,聽說今年是個財年,七月份有五個星期五、五個星期六、五個星期日。還有,用你的出生年份的后兩位數字加上你今年的周齡,結果都是111。 據天文學家統計,這樣的年份每823年才有一次。
開幕當日,看到有的朋友購得“集郵護照”,并蓋全了參展國的郵戳。買外郵、蓋外戳的收藏群體還是有一定熱度。次日,雖然是雙休日,但現場不冷不熱,買賣的群體和東西都不太多,這同 首日的“開幕特別紀念” 戳蓋不上有關,影響了人們的參與熱忱。據在場的朋友反饋信息,后兩日仍然較冷淡,但共鳴贈品處的火爆,使展廳內人們的眼球視線折射而涌來。
協同共鳴展場贈送的莫金安、梁日祥、李國如,負責前站安頓的江蘇鎮江的田貴祥、童春國,專程前助的上海盧工市場的趙仕新、安徽合肥的季紅燦、吉林四平的李 冰,等朋友們,又一次履行了“共鳴精神”之路。特別是共 鳴事業的合作伙伴童春國、田貴祥的出租車司機朋友童春國,他倆沒有參與郵市,但也放棄幾天的營業,無怨無悔的參與了無私的“大家庭”行動。據筆者了解,贊慕和想參與這個行動的朋友很多,只是機緣而已。
在亞展前一月,我同郵壇旗手黃興躍先生有過交流,也得知他患了老年病在康復中,不便來展場,并囑咐我多拍些照片好好宣傳,我也是受黃兄的鼓舞并代表他的心意,僅把現場前兩天的鏡頭傳給全國的郵界朋友們,因很少照相和相機功能低下,加之腰椎影響腿腳,一些場面不能盡意。 對黃兄初愈就堅持寫郵文,勉勵眾人,借此祝福安康長壽!
這次展場贈送,共鳴先生籌備了《奧運》折(內含小型張、個性化版票)、《武當》張、幾種小本票、《愛由心生》錯片等,共6000余份。據田貴祥朋友講,贈送到第三日時,共鳴怕贈品不足,又在展場購買了一些。有幾位老年集郵收藏者得到這突如其來的贈品,連聲夸贊“好!好!好!” 也有朋友問到“共鳴為什么要贈送?” 還有人說“為什么不打廣告宣傳?” 特別是一位老外得到贈品后感慨的說 “真的不可思議。” 這些只有共鳴心里明白。同時,這無語的“不為” 之為,將隨著某人走向國際。
共鳴先生在全國各地贈郵品、捐災區不知多少次,凡我知道的他反復說不要宣傳,這次同樣要求不要寫他。他也坦誠的說道,“以前別人說什么還能關注一些,現在不當回事了。” 他的境界又在提高。還提到:“我的公司事業做得很好,可能近兩年沒有精力關注市場和作些公益事情。” 我感覺共鳴的名字和精神是大家的,永遠不會消失。還認為,值得宣傳的人和事,無論是誰只要知道,就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宣傳。
這次亞展看到《中國集郵報》蔡旸總編同坐輪椅的83歲的老集郵者親切交談,并為很多集郵愛好者耐心解答一些集郵常識的樸實近人的精神,令人感動;《趙涌在線》和《上海華宇》等民營郵社,對集郵愛好者搞的珍郵講座和有獎知識問答,弘揚集郵文化的做法令人欽佩。我這個收藏愛好者和自由人,認為只要對郵市和收藏有利的人和事,就要堅持宣傳,效果好歹是另一碼事。
這屆無錫亞展,缺乏人氣,從入場者看,更缺少青少年參與,以及特供郵品怎么供法、本屆亞展成功與否?還有今后新郵發行渠道等等,國家郵政和中郵集團是否該認真反思?筆者認為,這次亞展形式上的重視并非等于宗旨意識和行動方面的重視,有機結合才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