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剖郵票是將一枚郵票對等地分作兩枚使用,可剪開亦可用打孔分開,而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某種面值的郵票供不應求造成的。對剖郵票的分發可分為斜剖、直剖、橫剖三種,其面值按被剖郵票的面值等分出售使用,稱為對剖票。
英國于1841年最早使用對剖郵票,即將二便士郵票對剖剪成兩半,每片作一便士使用。烏拉圭、阿根廷、比利時等國也曾使用過對剖郵票。1903年我國福州郵票局因1分郵票暫缺,為了應急遂將“蟠龍”無水印紅色2分票斜剖為二,每片作1分使用,并在郵票上加蓋有文字的專用木戳,同時蓋有日戳。1912年湖北鄖陽曾使用過直剖郵票。
1904年6月至8月間,重慶郵政總局因1分票售缺,郵政總辦電令,以蟠龍無水印紅色2分票對角斜剖作1分票使用,并有左上、右下、右上、左下4種式樣,但與福州加蓋對剖票不同,僅在票上蓋銷日戳,沒有加蓋其他戳。直至8上旬,1分票恢復供應后,對剖票停止應用。重慶對剖票的行用系正式奉郵政總辦電令批準,行用期間約兩個月。
使用對剖郵票,通常必須購買后在郵局當面貼在郵件上,由郵局蓋戳銷票,不預售,有的加蓋特殊戳記。而收集保存對剖郵票,最好保存原實寄封或剪片,連同實寄封一起收集、保存,洗下的對剖票價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