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發于2011年7月10日發行了/1,體現海外華人居住與活動的典型建筑與反映海外華人生活場景的主題象征物相組合,畫面以不同國家富有異域風格和色彩的元素組合為背景,彰顯了海外華人在異國他鄉的實力與地位,而那些有中華民族典型特征的牌坊、石獅等物體與建筑,又傳達了海外華人對祖國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
不知為什么,忽然想起了電影《海外赤子》和《海囚》。這兩部電影一部是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兩代華僑報效祖國,建設祖國的故事,另一部表現了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門戶,肆無忌憚地用各種手段對中國進行殘酷的掠奪,并販賣華工這一罪惡行徑。兩部電影都拍攝的蕩氣回腸,尤其是《海外赤子》中的幾首插曲,朗朗上口,時至今日,依然親切。最難忘的就是那首《我愛你,中國》。
對于華僑的解釋,,國務院僑辦等有關部門做出了具體解釋:
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一)“定居”是指中國公民已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并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兩年,兩年內累計居留不少于18個月。(二)中國公民雖未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資格,5年內在住在國累計居留不少于30個月,視為華僑。(三)中國公民出國留學(包括公派和自費)在外學習期間,或因公務出國(包括外派勞務人員)在外工作期間,均不視為華僑。
外籍華人是指已加入外國國籍的原中國公民及其外國籍后裔;中國公民的外國籍后裔。
歸僑是指回國定居的華僑。(一)“回國定居”是指華僑放棄原住在國長期、永久或合法居留權并依法辦理回國落戶手續。(二)外籍華人經批準恢復或取得中國國籍并依法辦理來中國落戶手續的,視為歸僑。
僑眷是指華僑、歸僑在國內的眷屬。(一)僑眷包括:華僑、歸僑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同華僑、歸僑有長期撫養關系的其他親屬。(二)外籍華人在中國境內的具有中國國籍的眷屬視為僑眷。
華僑遍布世界各地。中國人移居國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已有“絲綢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東航日本,其中就有人留居他鄉。進入唐代,才有較多的中國人定居國外,這可視為華僑史的開端。縱觀1300多年來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唐代到南宋(618一1270年),為海外華僑逐漸出現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相當發達,而東南亞各地仍然比較落后,于是有不少中國商人到東南亞各地從事貿易。其中有一部分人便在當地定居下來,成為第一代的華僑。第二個時期,從元代至清代中葉(1271-1840年)。為華僑出國大量增加和華僑在所在國的社會經濟基礎逐漸確立的時期。這個時期,明朝海禁開放,促進了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東南亞部分地區已變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貿易中繼地,迫切需要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手工業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國商人和破產的農民、漁民和手工藝人出國,加之明朝大監鄭和率兩萬多人的船隊七下西洋,歷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友誼,也為中國人出國經商和移居國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第三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解放前夕(1841一1949年)。為華僑大規模移民高潮時期。這個時期,華僑出國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分布之廣、遭遇之苦,均屬前所未有。在國內,由于政治黑暗、戰爭不斷、經濟破產,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急于尋找生路;在國外,由于帝國主義對殖民地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和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從事開發。因此,一批批“契約華工”(俗稱“豬仔”)被販賣出洋,成為這個時期中國移民的主要方式。這種販賣活動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達到高潮,20世紀初趨于衰落。在這100多年里,中國約有700萬人被販賣到世界各地,從而奠定了今天華僑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第四個時期,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90年代。這個時期,華僑大批出國的歷史基本結束。但由于東西方經濟的差異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移民政策的調整,仍有不少中國人通過與親人團聚、留學等方式移居國外。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居民,也有不少人遷居國外。這個時期,隨著華僑華人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自然增長,國外華僑華人的人數也急劇增加。作者:楊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