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于2011年4月15日發行/11套4枚。此次出現在郵票上的都是千古傳頌的名家法帖,陸機的《平復帖》、王羲之的《初月帖》、懷素的《自敘帖》、張旭的《古詩四帖》。除《平復帖》是章草作品,其余都是今草作品。
說起草書,人們經常會認為凡是書寫潦草的都叫草書,這話固然不錯,但草書是有書寫規律的,換句話說,草書的書寫是要遵循草書符號來書寫,因為草書的每筆每畫都要到位,稍有偏差,就寫成另外一個字了。俗話講“草書離了格,神仙也不識”,這個“格”就是在書寫上的一個基本法則,既要有準確性,又要具備普遍性,絕不能逾越亂來。
在中國書法中,草書是比較恣意的一種書體,既有它的實用性,又有它的藝術意義。這種書體從它的形成之初就具有實用性,并使之成為社會承認的一種書體,一種代表著一個書寫范疇中較高的層次,還是一個令人羨艷追求的高度。在草書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這種書體繁簡變化極大,可塑性極強,正是由于對這種書體不斷的藝術加工,并將書法家個人的才華、修養、性情、品格、學識、閱歷都灌注在了毫端,從書法作品中體現了出來,創造出了風格迥異、章法相異、意趣不同傳世作品,形成了與其他字體并列但又有別于別種書體的一種字體。
作為草書,無論是從時代特征還是形體特征,都分作兩類,一是章草,一是今草。今草是相對章草而言,章草是隸書草化的一種書體,但草化不是追求書寫上的快捷,而是在變化中求得靈動的美。今草是楷書的草化,楷書是由隸書發展而來,所以在今草無論是淵源還是草化規律,都與章草有著緊密的聯系,否則,草法就無來緒,不知筆畫如何省減,縈繞、使轉、連帶的關系,也就很難理解和欣賞草書。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在查《草書字典》的時候,就會發現,今天我們是用的所有簡化字,在草書中很早就存在了。
章草起于西漢,今草起于張芝,在書法界已經認可。歷朝歷代,涌現出許多草書大家,寫章草的漢代有史游、杜度、崔寔、張芝、蔡琰,三國有皇象,晉有索靖、陸機、王羲之,到元朝有趙孟頫,明朝有宋克、王鐸,清代有朱耷、近代有王蘧常,晉以后章草便不多見,與隸書急轉北魏正書,草書直承今草有關。寫今草的漢代的張芝、晉代的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南北朝時期的沈約、智永,唐代的陸柬之、孫過庭、李懷琳、賀知章、張旭、懷素,五代時期的楊凝式,宋代的蘇舜欽、蘇洵、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元代的姚燧、趙孟頫、鮮于樞、康里夔夔、吳鎮、陸居士,明代有宋克、喬一琦、解縉、張弼、祝允明、文徵明、陳淳、王寵、文彭、徐渭、屠隆、邢侗、詹景鳳、張瑞圖、王鐸、傅山,清代的朱耷、何焯、黃慎、張照、蒲華、高邕等。這些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書法作品,成為珍貴的藝術品。如今能登上國家名片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平復帖》是當今學書者臨習章草的法帖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現存年代最早并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內容是陸機寫給友人的一個信札,是傳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其中有病體“恐難平復”字樣,故名。張伯駒于1956年將《平復帖》捐獻國家,現珍藏于故宮博物院。
《初月帖》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是其49歲以后的作品。通篇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與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絞轉筆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也是王羲之書風轉變之后的代表作。此帖現珍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自敘帖》共126行,698字,被譽為中華第一草書,也是中華十大傳世書法名帖之一。內容為自述寫草書的經歷和經驗,和當時士大夫對他書法的品評,即當時的著名人物如顏真卿、戴敘倫等對他的草書的贊頌。《自敘帖》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書的代表作。《自敘帖》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古詩四帖》墨跡本,五色箋,40行188字,無款,明董其昌定為張旭書。通篇筆法奔放不羈,如驚電激雷,倏忽萬里,而又不離規矩。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整體氣勢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急風驟雨,所以在草書發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張旭草書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并稱三絕。《古詩四帖》現珍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隨著草書郵票的發行,中國書法中的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悉數亮相,美中不足的,無論是那種書體的郵票,枚數有點少,不足以展示中國文字在書寫上的美,許多傳世的書法作品不足以展示在世人的面前。中國文字演變、書體恣意變化歷經了幾千年,成就了今天中國的漢字文化,期待著寧有更多的傳世書法作品登上國家的名片。作者:楊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