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鄉愁》中的經典段落,幾十年來被無數游子所廣為傳誦。詩中,“一枚小小的郵票”在作者的筆下化身成寄托濃濃鄉愁的載體,將兩岸同胞間血濃于水的親情、鄉情刻畫的真切而深沉。而在現實生活中,小小的郵票也的確曾扮演過這樣的角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30年前方寸之間的寶島風光。
臺灣,歷來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更是一個敏感而現實的政治話題。新中國成立之初,海峽兩岸關系走過了軍事對抗、斷絕往來的歷史時艱。十年文革期間,“臺灣”更成為大陸百姓一個避之唯恐不及的字眼。而在長期的政治堅冰背后,被壓抑的便是《鄉愁》中所表達的兩岸人民阻隔多年的血脈親情。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而也正是在這一天,海峽兩岸關系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機。“親愛的臺灣同胞們: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我們代表祖國大陸的各族人民,向諸位同胞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衷心的祝賀。昔人有言: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歡度新年的時刻,我們更加想念自己的親骨肉——臺灣的父老兄弟姐妹。”如此情真意切的開場白便是時任《人民日報》國際新聞部副主任譚文瑞在著名的《告臺灣同胞書》中獨具匠心的神來之筆。
整篇文章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祖國對臺灣人民的款款深情,即便是談到解決統一的重大問題時亦是如此:“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我們寄希望于一千七百萬臺灣人民,也寄希望于臺灣當局。”在文章的最后,中央政府還首次提出“三通(通郵、通航、通商)”的構想。在當天的《人民日報》中,這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名義發出的《告臺灣同胞書》的右上方,還有另一篇重要的配文《國防部長徐向前聲明: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標志著兩岸正式結束長達30年的軍事對抗。
此后,為促進海峽兩岸的交流及關系的進一步回暖,1979年2月4日發行的《人民日報》更以整版篇幅刊登出10幅臺灣風光的彩色照片,立刻引起國內外人士的強烈關注。當日,郵電部郵票發行局負責人周保昌和薛鐵研究決定,為了讓大陸人民更多地了解臺灣的秀美河山,寄托對臺灣同胞的關愛之情,特發行一套“臺灣風光”郵票。
而這套郵票最終的圓滿發行還要歸功于兩岸設計人員的通力合作。立項之初,郵票發行局十分重視原票的繪制,于是便主動與臺灣民盟取得聯系,經過與臺盟副秘書長、臺灣籍美術家沈撫的商討后,確定了一系列臺灣風景名勝的設計方案。設計者根據從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和八一電影制片廠查閱、收集的圖片和影像資料,繪制了第一組初稿。
初稿完成后,郵電部請到臺盟副秘書長徐盟山提意見。徐盟山看后對其中的“鵝鑾鼻燈塔”一幅提出異議:該燈塔有座炮臺,炮口指向大陸,最好不要使用。此后,臺盟方面還在北京支部邀請郵票設計人員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并提出“‘半屏山月夜’中應該以山為主,而不單單只突出塔,二者的大小比列應該再調整一下”等意見,力求郵票達到盡善盡美的藝術效果。另外,臺灣方面的工作人員還表示“日照玉山”的畫面雖然優美壯麗,但卻沒有反應出這座名山的最本質特點。由于玉山的得名來源于冬日里山頂的積雪,而玉山也是臺灣地區唯一的“雪山”,因此郵票中絕對應當突出“雪”這一元素。可以說,來自臺灣同胞的這些中肯的意見對此套郵票的設計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最終,“臺灣風光”郵票于1979年10月20日正式發行,全套6枚郵票描繪了臺灣最經典的風景名勝,圖案色彩亮麗,格調清幽,富有詩意。蒼山環抱的日月潭、氣勢磅礴的玉山、歷史悠久的赤嵌樓、波濤拍岸的沿海公路、飛流直下的天祥瀑布、明月映照的半屏山,處處寄托了天涯共此時,九州盼團圓的美好祝愿。30年后的2008年12月15日,曾經困難重重的“大三通”終于成為現實。從此,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再也不會被“一灣淺淺的海峽”所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