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08年奧運會、09年六十大慶,2010年紀、特新郵少了一些懸念和企盼,多了一些民族傳統(tǒng)文化題材的份量和寄托。生肖、木版年畫、民間傳說等系列郵票繼往開來;梅蘭竹菊、戲曲等則閃亮登場。
生肖文化是中華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生肖文化在生肖郵票的帶動下波瀾壯闊,風靡全球。2010年,寅虎嘯風,虎將華麗與兇險奇妙集于一身,畫虎議虎將是熱衷的題材、不盡的話資。《庚寅年》開門第一票也將是見仁見智。“太像不成藝,不像沒有戲”。生肖郵票發(fā)行三十年來經(jīng)驗教訓多多,重要有一點:貴在神似與神韻。
《梁平木版年畫》已是木版年畫系列的第八套,八年了,一年一套,保持著連慣性和統(tǒng)一性。俗話說:“過猶不及”。好選題還要有好創(chuàng)意,否則墨守成規(guī),帶來的是審美疲勞。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梁平木版年畫》譽為“川東奇葩”,畫面飽滿簡潔,造型古樸粗獷,神態(tài)生動、構(gòu)圖完整、對比強烈。如何表現(xiàn)?怎樣和前七套統(tǒng)一中求變通?如何展示川東特色?年畫系列郵票的生命力在于,應使各具特點的各地域木版年畫進行推崇、宣傳,進而展現(xiàn)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豐富多彩。
春節(jié)、中秋、端午、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民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還是最重要的祭祠節(jié)日。祭掃祖先,企盼先輩安息;緬懷先烈,寄托深切哀思。《清明節(jié)》郵票的發(fā)行,作為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收官之作,也承載著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眷念和民族情感。
《成語典故(二)》是哪四個成語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一定是膾炙人口的。不過從2004年發(fā)行的《成語典故(一)》來看,一枚郵票講一個成語故事,設計難度不小,有的郵票圖案真讓人難以理解其中內(nèi)容,更別說充分表現(xiàn)文字的精髓了。時隔六年《成語典故(二)》不知能否有所新意。不管怎么說,四個成語的起用,足可讓人們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高超的智能、歷久彌新的語言文字。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shù),線條美,對稱美,變化美、章法美,風格美。中國書法已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在以往已發(fā)行的書法郵票中,人們不僅感覺美,還感受到親切。六枚一套的《中國古代書法——行書》不知可否帶給我們驚嘆。行書雖不及楷書的工整,沒有草書的草率,是實用字體,有一定的自由度,代表作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zhí)扉T,虎臥風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此套郵票不知選用何方圣人還不得而知。
京戲題材的郵票發(fā)行過不少,京戲以外的戲曲類,《昆曲》算是一嶄新的題材,不知可否劃為“戲曲”系列的龍頭票。昆曲是我國古老的劇種,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jié)合得巧妙而和諧。2001年5月18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chǎn)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稱號。相信隨著《昆曲》郵票的發(fā)行,越劇、黃梅戲、豫劇等也將競放方寸之中。
四大民間傳說中,最具中國特色當數(shù)《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它把天上和人間放在了一個層面上演繹,是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文學、繪畫、影視、舞臺,塑造了不勝枚舉的牛郎和織女,如今,郵票也有了表現(xiàn),讓人期待。讓牛郎織女的故事隨著郵花飄洋過海,,讓中國的“情人節(jié)”——七月七日七夕節(jié)也浪漫一下老外們。
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如今有幸上國家名片,方寸天地里欣賞梅蘭竹菊,感受其傲、幽、堅、淡之品質(zhì)。這些都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為背景的。中國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負載了自已的一片真情,從而使花木草石脫離或拓展了原有的意義,《梅蘭竹菊》新郵肯定是2010年的亮點和熱門,不僅是題材,更主要的是內(nèi)涵和人們的喜愛。
中華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國人,也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繁榮貢獻巨大。如今,中華民族迎來了偉大的復興,必然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向全世界傳播的新高潮。2010新郵如此之多的傳統(tǒng)文化題材正是這種傳播熱潮的生動體現(xiàn)。題材確定了,期盼的就是新穎的設計、精美的圖案,使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郵票,讓世人感受她、了解她、喜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