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有些市場人士總是對“炒”新津津樂道,甚至把“炒”與不“炒”,“炒”得高與不高,作為判斷郵市好與不好的準繩。其實“炒”新這種現象只是反映了政策動向的一個側面,它既不反映郵市全貌,更不能反映集郵事業的發展狀況。由此得出的結論難免有失偏頗。
一是郵品是一種印刷品,又是由郵政獨家印制,獨家發行,獨家經營,獨家管理的壟斷性產品。印什么,印多少,公布多少發行量,什么時間公布,都是以自身利益為轉移的,這是由企業的性質決定的。在發行“香港回歸金箔小型章”時,不是曾明確規定郵協會員平均每5人1枚,而在上市時只要肯出高價,要買多少有多少。21世紀以來發行的“量少郵品”,規定只有預訂戶才能買到,結果是在二級市場上被“炒”上了天。此類事例不勝枚舉,郵界人士也早已司空見慣,足以說明問題的實質了。
二是能夠“炒”起來的郵品籌碼必多,且易集中,這些籌碼的源頭不言而喻。反之,真正存世量少的老郵品,卻“炒”不起來,都是根據集郵需求,由市場說了算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是“炒”新只是一種短期化行為,面對60年來發行的郵品,有限的資金,只能輪換“炒”作其中的幾個品種。而被“炒”作的這部分品種,又都是些未經通信消耗,又未全部進入集郵者郵集的郵品,只是在一個“炒”作圈子里轉悠,轉悠來,轉悠去,轉悠的價格虛高,和其應有的價值嚴重背離,又會跌下來,“套”住一大批,就連集郵者也備受株連而大量流失。
回顧“炒”新的歷史,參與者大多充當了始作俑者的犧牲品,給郵市帶來的是災難。相信投資者、收藏者在事實面前是會作出取舍的。作者:張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