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市場近期雖遇調整,部分郵票跌幅達到30%,不過很多人對郵票熱情不減。要想在郵票市場自主沉浮,需要念好自己的郵票經,謹防掉入郵票收藏陷阱。
陷阱一:個性化郵票有貓膩
郵票收藏有講究,地方性的個性化郵票不一定值得收藏。這是記者在收藏品市場了解到的情況。
在北京馬甸郵幣卡市場,記者看到,有一些收藏者帶著自己收藏多年的郵票在市場上轉悠。盡管收藏者手里的郵票大多品相好,并且是成冊的紀念郵票,但基本尋不到自己的理想價格。
市場老板直言,這些個性化郵票沒多大的收藏價值,不值錢,最好是自己留作紀念。比如70多歲的退休老人李先生,在退休前常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并在活動中收到過不少成冊的郵票作為紀念。這些成冊的郵票包裝精美,品相好,但目前市場價格卻不到300元。
對此,業內收藏人士提醒,郵票收藏要集藏國家郵政部門通過郵局等正常渠道發行的郵票,最好是限量的重大題材,這樣的郵票往往更具有升值機會。
陷阱二:迷人廣告詞藏謊言
“極具收藏價值、限量發行……”之類的詞語,對投資者最具吸引力,但其美麗背后,也最有可能是設有陷阱的。
業內人士指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全集1985—2010》為例,目前的市場銷售價格為26800元,但實際上,郵冊里的2790余枚郵票的市場實際價格還不到1萬元。如果這2790余枚郵票中,一些比較珍貴的郵票是蓋銷票,那么實際價格還將大打折扣。
目前市場上各類專題收藏集郵冊很多,多在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有的甚至高達數十萬元。這些郵冊往往號稱極具收藏潛力,讓人覺得買了收藏,過不了多久,就完全有可能成為富豪。
收藏專家提醒,這類禮品冊價格根本沒譜,利潤驚人,如果真的像廣告中說的那么好,他們早就自己買了,悶聲發大財,還會花費巨資做廣告?
陷阱三:遠離錯版郵票誤區
雖然自古富貴險中求,但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教訓也是歷歷在目。錯版郵票價值連城,但也必須是真錯版。
市場上就經常出現收藏者花錢買到假錯版郵票的事,盡管火冒三丈,卻也無濟于事。
比如,“蔡倫-公元前”郵票,是1962年我國發行的紀92《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二組)》套票中的第一枚錯版票。由于蔡倫的生年難以考證,因而票面年份上寫的應該是“蔡倫(公元?~一二一)漢”,但在原設計圖稿上,這一年份卻被誤寫成“蔡倫(公元前?~一二一)漢”。直到印刷打樣時,這一錯誤才被發現,工人們連忙將印版上的“前”字去掉,但由于疏忽,每一全張郵票中都有一枚的“前”字漏改,使得約幾千枚上述錯版票流入了市面。當時,工人只將印版上的“前”字去掉,并未補上空格,使得如今正常票年份的標注都是“蔡倫(公元 ?~一二一)漢”,這中間的空位,讓郵票販子有了造假的可乘之機。
真正的錯版票極為珍貴。收藏專家戲言,別人想要出手的郵票,如果真如宣稱的那樣極具收藏價值、升值空間巨大,早就自己收藏或者高價轉讓了。所以,收藏郵票不要有撿漏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