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2年,郵電部和新聞出版署就曾經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1必須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20世紀90年代,除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郵票目錄以外,至少有9家出版社以各種名義出版郵票目錄。如1990年10月沈陽出版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購買和交換指南》(1991年1月又再版);1990年12月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1993年4月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的《新中國郵票鑒賞大典》(1994年又再次印刷,而且1998年又增加后幾年的郵票以“南方出版社”名稱再次出版,書名沒變);5月中國旅游出版社的《新中國郵票圖鑒與交易行情總錄》;1997年6月時代文藝出版社的《郵票賞析與投資指南》;9月學林出版社的1套4本《新中國郵票圖鑒與交易行情》;10月知識出版社的《中國現代郵票交易圖錄》(1998年4月又第2次印刷);1998年9月時事出版社的《中國升值郵票與收藏》;1999年8月出版兩種,一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的《中國郵票全集》(上、中、下),二是今日中國出版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集郵全集》(第1~3卷)。
進入20世紀,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現象沒有得到制止。據統計,不下6家推出。如2001年5月金城出版社的《新中國郵票鑒賞》;2005年8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的《中國集郵寶典》;9月有兩種,一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的《文玩收藏與投資:郵票》,二是天津古籍的《中國郵票收藏與鑒賞全書》(上、下);2008年6月華齡出版社的《新中國郵票鑒賞圖典》;2011年4月北京燕山出版社的《新中國郵票知識圖鑒》。
以上書中內容都是收錄1949年以來發行的全部郵票,是一本郵票目錄,但書名不直接冠以“郵票目錄”,以避免出版郵票目錄之嫌疑。盡管這樣,收錄的郵票發行資料的全面性、準確性、權威性和印刷質量遠遠比不上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郵票目錄的水平,有的甚至是將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郵票目錄進行翻版制圖,造成郵票扭曲,縮放比例不一,郵票畫面模糊失真,而且存在諸多文字差錯,誤導集郵愛好者。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國郵票知識圖鑒》(見圖),收錄了1949—2011年3月發行的全部郵票彩圖與發行資料,前幾頁刊出“對郵票廠銘(1974年—1991年)珍稀度的研究”和“對郵票筋票的研究”等幾方面的資料,其后即是郵票彩圖及發行資料。筆者粗略瀏覽該書幾個頁面,就發現許多問題。如將“紀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全套5枚“東北貼用”第1、2圖誤為第4、5圖排列(而且1、2圖排列顛倒為2、1),第4、5圖不翼而飛。“紀6”東貼郵票彩圖正確的排列依次應該是:1000元,2500元,5000元,10000元,20000元,而現在錯誤排成了2500元,1000元,5000元,2500元,1000元。又如第64~232頁中收錄紀1~124、特1~75、“文”字郵票、編號郵票、J1~185、T1~168、1992—1999年編年郵票(1999年為部分)的發行資料中有關“郵票規格、小型張規格、版式”中需要以數學符號“×”來表示的地方,全部用了不規范的“*”號。這明顯是在錄入數據時,電腦操作員不會隨時調用數學符號而產生的錯誤;還發現第240頁“2001-5”/1郵票中第5枚票名“吳縣甪直”錯為“吳縣用直”(在郵票下方和發行資料上連錯兩處);在第4、166、321頁中將“白鰭豚”,錯為“白暨豚”。
另外,版權頁上還印上了包銷網站、營銷電話、批發營銷、發貨營銷和聯系網址、QQ號、手機號、固定電話等不該出現的內容。在上方“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中印的出版日期是“2011.3”,而下方版權數據內卻印的是“2011年4月”。一位遼寧海城的網友在集郵論壇上說:“號稱‘圖鑒’,有這么多的不可原諒的錯誤,真的是無語了。”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