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當局,特別是中郵集團的無能在中國郵市長達十四年的低迷時期的作為中已得到充分檢驗,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面對二級市場大得不可估量的潛在財富,中郵集團的決策層沒有一個真正懂得郵政經營之道的領導者,對二級市場的扶持也完全是為了便于銷售自己的新郵不得已而為之的,看一看他們的可笑舉動,真的是讓人汗顏。
千年伊始,為了啟動郵市,沿襲97年高潮之時“三張”救市之策,發行了/1、小飛船同、兌獎蛇、奧運雙連四款縮量郵品,在成效初顯時,由于其內部極其頑固的腐敗因素,大量庫存新郵如洪水般涌入二級市場,所以郵人便有了“黑五月”的恐懼。面對二級市場與社會上的責難,當局不是從自身查找原因,徹底根治內部腐敗,而是在縮量上大做文章,把減量作為啟動市場的唯一鑰匙,于是令人震驚的“2003年小版張”盛裝登場,當年所有郵品均有大小版配套,而郵資封片更有所謂的“一萬和三萬量的縮普”出籠,此注定成為中國郵政發展史上的笑柄。面對郵政的“好心”已虧得幾乎要當掉褲子度日的郵商、投資者、愛好者紛紛用腳投票,創下了發行地量卻大幅打折的不堪回首的歷史,進而摧毀了建國幾十年方建立起來的中國郵票價格體系。
我不否認,在國家做大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下,郵政與中郵集團肯定在思考如何振興中國郵市的問題,并且希望從二級市場獲取不匪的收益,郵市可以是給中郵集團創造可持續財富增長的地方,但可笑的是,其采取的辦法依然是一成不變的老套路,市場好點了就加點量,差點了就減點量,眼里盯著的就新郵這么大的一塊小蛋糕,其間還有大量的新郵被內部截留,分批拋向市場獲取暴利,當然多數是肥了個人腰包,此舉簡直是幼稚之極。很多年前,郵票公司的人員不要說參與郵品倒賣了,就是集郵都是限制的,可如今許多好的傳統被物欲掩沒了。
而當局的無知通過評選張的發行又可見其一斑。據社會傳聞,舉辦一次最佳郵票評選活動需要二百萬左右的資金,為了補償舉辦地方,所以專門發行了最佳郵票評選張,這絕對是一件荒唐的事情。中郵集團難道就是一只鐵公雞?什么活動都要二級市場買單。而你這樣做的后果想沒有想過?時隔幾十年后,你不斷的發行超低量新郵,除了說你們擁有一個豬腦外,你讓我們說什么好?十萬!什么概念?你讓與它等量的“大眼妹”如何表現,你讓是它十倍量以上的“仕女圖小型張”如何作為?如果你只差那么一點錢,你可以向財政部要啊,不行你可以向社會尋求贊助或者向郵人乞討嘛,何苦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毀壞你的祖業呢?懸崖勒馬是你最好的選擇,我們希望郵政當局學習海洋“休魚期”的做法,停止一切量小品種的發行,讓市場慢慢修復你們帶給她的創傷,這對你們、對國家、對投資者都是一件幸事。
一個“郵票回購,甚至按面值回購”的點子都不敢用,占據國家的這么一個重要的位置,試問郵政的各位領導大人你們的臉該擱哪?你沒有那本事,就停下你的鳥觜與鳥手,做做新郵與國外一樣慣例發行的事,不要再別出心裁的想什么餿主意,搞什么破創新了,放著可以賺取大錢的正事不做,卻讓職工去做諸如“叫賣月餅、兜售掛歷、推銷電話號碼薄”的營生,郵政職工還真是可憐,所以你閑著或許就是二級市場最大的利好了,你閑著對你的職工來說或許也是最大福音了。作者:東方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