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郵政實施了一些新政,但近來郵壇的狀況依然可以用低迷來概括。為此,如何讓郵票走進集郵者的集郵冊,這個老話題再次成了郵人探討的焦點。
如今的郵壇,一方面仍是新郵屢屢遭遇打折的難堪;另一方面還是非預訂戶集郵者,在集郵公司柜臺,同樣遭遇無法購買新郵的難堪。不僅非預訂戶集郵者買不到新郵,全額預訂的集郵者,遇到題材好的心儀郵票,包括“建國60周年”、“唐詩三百首”等,想多購幾套,同樣也得不到滿足。
年年如此,如此年年,新生的集郵代因為這道門檻放棄了前行的欲望。一些老集郵者,在與銷售部門多年無效抗爭后,終于心灰意冷,逐步放棄了集郵愛好。上世紀80年代,逢新郵面世,總是集郵者快樂的節日,平常不見的郵友,都借這個機會與大家進行交流,集郵的熱情,集郵的欲望,也由此得到進一步提升。
現在的集郵,以“整年”為單位,以“整取”為方式,再加上所謂的高檔集郵冊,集郵根本無“趣”可言。新郵發行當日,集郵公司的營業大廳(好多地方已經將“集郵”縮小至柜臺,甚至完全關閉)門可羅雀,幾乎聞不到一絲集郵氣息。如何讓郵票走進集郵者的集郵冊,讓“集郵”真正意義上的名至實歸,這是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話題,但這么些年來,卻始終沒有引起發行方的足夠重視。為什么?說白了,還是郵票發行方“老大”心態在作崇。
集郵郵票發行,本是發行方與集郵者兩者互利互惠的游戲,卻變成發行方獨裁霸道、攬取錢財的合理渠道。游戲主動方既然太精明,大利小利都不肯相讓,從而使被動方無法從中獲得游戲樂趣,那么選擇放棄就成了他們最理智的行為。惹不起躲得起!這是中國人固有的處世之道。新郵發行在經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短暫輝煌之后,自己打倒了自己,終于成為新千年一代孤獨英雄。
改變這種局面并不難,關鍵就是要發行方擺正自己的位置。2010年,郵票發行屬于企業行為,對集郵者,這種局面肯定是有影響的,雖然同有面值,但此處的面值,已經是代用券,與“國家郵資憑證”稍稍有一些偏離。越是這樣,作為發行方,就越應該注意對集郵群體的培育,加強對集郵文化的重視,淡化“集郵”為郵政收入主要增長點的意識。
一句話,要讓“集郵”郵票重新走回集郵者的集郵冊,短期看,可能郵票發行方會有些經濟利益上的傷害,但從長遠眼光看,從發展眼光看,無論是對集郵活動,還是對集郵事業,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