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是一種樂趣,而在享受這種樂趣的同時,也是一種學習。這種學習既不是來自課堂,也非來自書本,它來自集郵的過程,來自郵友的溝通。這個過程有快樂,也有艱辛。
如2010年發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立70周年》郵資封時,為了制作原地封,我們這些陜西集郵者不得不冒著冬日的嚴寒去延安。為了配合這枚封的發行,我們還自己設計紀念戳。因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是在延安建立的,考慮到郵資封上沒有一點延安的信息,便采用寶塔山為主圖制作紀念戳,彌補了封上的缺憾。在制作首日封時,我們專門貼上《陜北民居》“窯洞”郵票,因為當年電臺就是在窯洞里誕生并廣播的。大家整個夜晚都沒有休息,為制作首日封作準備。為了加蓋準確的郵戳,我們認真查資料,得知當年的電臺所在地郵區就在楊家嶺,所以就蓋了楊家嶺的郵戳。如此,發行一枚郵資封,重溫了一段歷史。
發行《/1》郵票時,為了制作一套精品紀念戳,有集郵專家建議一票一戳,全部用作者的古版本畫像,字體也采用中國書法的歷代精品。如此,我們就要查閱大量資料,確認每一個構思主題的正確性,最終使6枚郵票在6枚戳的配合下,充滿了唐詩韻味,也是對這套郵票的很好補充。在與這位集郵專家的合作中,我們學習了許多平時學不到的東西。在研究相關原地時,我們還了解了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甚至作者當時的心情和處境。
在今年發行生肖兔票時,我們決定以陜西省博物館館藏的唐代滑石兔文物為紀念戳的主圖。有關這件文物的資料很匱乏,我們還是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滑石與玉石的區別,那就是過去有錢人是用玉石,普通人則用滑石代替玉石。這下又學到了新東西。
一套郵票發行時,為了制作原地封,許多集郵者挖空心思尋找最佳原地,并展開討論,集思廣益,其樂融融。大家也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了平時不知道的東西,更正了某些錯誤。發行《/1》郵票時,我們這群集郵者就專門到長安斗門實地考察,向當地人了解故事的淵源、石刻造像的來歷。坐在顛簸的“蹦蹦”車上,盡管很難受,但是搞清楚了來龍去脈,大家心里都很高興。
對于郵票的用詞,大家也會較勁。比如“誕辰”和“誕生”,前者是名詞,指生日;后者是動詞,指出生。
至于說得到了一枚郵票,為了進一步了解它,就不得不去探究它的內容,這里自然就學習到了郵票內外的許多知識。比如從郵票中發現一些常識性錯誤,就是學習、探究的結果;比如郵集的分類,“航天類”與“航空類”,一字之差,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類別;比如搞個專題郵集,不光是用郵品說話,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這個專題的內涵,還要通俗易懂,不了解相關內容,不融會貫通,自然就不會成就一部好的郵集。
一位集郵者就對我說:“以前獨自集郵,沒感到有啥特別,后來和大家一起集郵,進行切磋。哎呀!還真學到了許多東西,感到豁然開朗。”
集郵的過程是玩的過程,也是交友學習的過程,甚至也是做人的過程。一個人的道德水準,也決定了一個人的集郵品位和品質。
集郵可以說是小事一樁,但是它的影響卻不見得那么渺小。(駱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