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出精品已經成為郵市的一種共識,大量的事實證明,消耗才能創造郵品價值,并是促進郵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因。本文后面將談到消耗之王——中國賀年片的投資機會。
一、大勢判研,“謀市”“謀勢”與“謀利”三缺一不可
避實就虛是一種戰術。歷史中的中國郵市已經沉淀出了眾多精品,板塊也炒過了N多次。小型張、小本票、JP片、郵資封,包括2000年后的小版票和獲獎版,可以說郵市在炒作板塊中,從未停止過“喜新厭舊”。然而在無數次“喜新厭舊”的“風卷殘云”之后,紀錄了無數個集郵投資者悲痛而扭曲的面容。
本次第四次中國郵市行情,受市場內外部因素影響,其性質已發生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因中國郵市的長期低迷還沒有受到市場的深刻認識,因而中郵公司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里耕作得十分艱難,就算機關算盡始終也沒有得到收藏投資者的贊許,場外人更是“一頭霧水”。
2009年10月1日,中郵支撐郵政大權以來,開始了“謀市”的步伐,采取的方略是:深度耕作,“布大局”求發展。因此啟動老郵,喚醒郵民,激活郵市,在2010年也算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可惜的是第二步還沒來得及啟動,就被市場急功近利者大肆炒新郵擾亂了市場。這部分炒新者是郵政內部的“國家蛀蟲”與市場中的即得利益者相互勾結造成郵市的跌蕩起伏,因此廣大郵民對中郵公司“內藏奸細”的做法刻骨明心地反感。然而郵政公司不思悔改,并沒有整肅市場以示規范,而是采取了放貨打壓的手段,造成郵市表面深幅回調的態勢,可謂損人不利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歷次新郵深幅調整的原因。
接下來,中郵還將繼續“謀市”,并進一步達到“謀勢”,到再下一步“謀利”。“謀市”“謀勢”“謀利”,是當前郵政集團必將要經歷的三部曲,想要直接“謀利”那是不可能,否則就像一歲的娃娃不會走路就要跑一樣的危險可笑。
二、時代變了,發行期內炒新郵的日子就快要到頭了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建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中郵“謀大局”的一個時代背景。5月1日發布的“郵市市場管理辦法”是中郵“謀大局”的基本法則。規范求發展,而不是“投機求發展”。可以肯定地預見到未來中國郵市將會規范地發展,炒新郵的貨源將會被逐步堵死,發行期內炒新郵的日子就快要到頭了,中國丑陋的郵市現象將會被郵民而唾棄(由2000萬集郵愛好者下降到200萬人,證明中國郵政所生產的產品已經受到多數集郵愛好者的唾棄,因此采取人為的量小品種試圖“謀利”都是徒勞的)。
因此,價值投資必將成為主流,窗口銷售才能救中國郵政集團于不仁。
三、消耗之王——賀年片,第四次郵市浪潮中最大收益的投資機會
前面講過,賀年片還是一個大大的聚寶盆,因為眾多窗口而產生的巨大消耗,形成歷年賀年片在市場上“物以稀為貴”的收藏與投資機會。其中,早期賀年片HP1---HP5已經出現了較大賺錢效應,發行量100萬以內的幾種賀年片從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5月中旬價格上漲了3倍,最高的達到了4倍(按收購價算)。說明賀年片的價值正在被市場認同。而1992年以來的有獎賀年片還未出現大的漲動,1992——2009這17年中,其中1992年(又是一個猴年開天辟地)作為有獎賀年片的龍頭、2000年(龍年,中國人的拜祖情節)作為千禧之年的跨世紀之星、2005年(雞年,最大的賀年套票,消耗巨大)含蓋31個省市區的文化特色和2009年(牛年,牛氣沖天,中國人勤勞致富的象征)有獎賀年片中所產生的百年不遇的“生肖第一錯片——片紅”,都因消耗巨大而具有可圈可點的投資理由。另外就是“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筆墨紙硯”和“長城長江黃山黃河”有獎賀年極限片,除“梅蘭竹菊”已漲幾十元外,其他的三個品種還處在打折狀態。這四款國字頭的絕版之作,更是中國郵政事業的“神來之筆”,其設計之獨特、題材之獨特、形式之獨特的文化地位無與倫比。這些都是今后值得重點投資的對象,因為有獎賀年片還從來沒有在中國這塊文化的“舞池里舞蹈過”。因而經過無人問津和長期大量的消耗后,這些題材絕好、寓意深刻的賀年片存世量已非常稀少,投資價值已經凸顯,其獨一無二的“年味”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彰顯,都必將使中國賀年片的價值大放光燦。存世量多的不過幾十萬,少的只有幾萬,甚至幾千套,獨立而每年僅僅發行一套的超小板塊,體現了較高的投資與收藏價值。這樣的投資主體,在目前的中國郵市也是唯一的。慧眼視金,提早布局,是保證賀年片板塊能夠達到超高收益的前提。
綜合中郵集團的文化產業思路,關注賀年片的投資機會是郵市發展的結果,也是賀年片歷程30年來價值回歸的體現,更是文化產業主導的必然。定位冊一旦出來,走禮品與收藏之路定會促進賀年片更好的發展。
正本郵資賀年片之投資機會,關注相關品種價值之力量。作者:郭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