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辦亞洲國際郵展,無錫可以通過這次國際性盛會向全世界更多展示自己的魅力,讓人們更多地了解無錫。不過也有人有疑慮,這個疑慮不是“硬件”,而是“軟件”。無錫經濟發達、社會安定、交通便捷,會展場館及配套設施先進,加之領導重視,承辦類似亞洲郵展這樣規模不是很大的國際展覽,“硬件”沒有問題。有人擔心的是“軟件”,我理解為是一種“資格”,即無錫的集郵文化底蘊夠不夠格?那么,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無錫的郵事、郵人,看看無錫集郵的文化底蘊吧。
無錫地處滬寧鐵路中段,鄰近上海,早在20世紀上半葉,就得集郵風氣之先。1945年10月10日,無錫集郵同仁就在三鳳橋南堍舉辦了一場題為“慶祝抗日勝利”的郵展。錫邑歷史上的第一次郵票展覽,讓無錫市民大開眼界,一時傳為美談。這一年的10月15日,無錫首個群眾性集郵組織———無錫集郵研究會也應運而誕生,會員近千,遍布海內外。這個郵會除成立時間較早,是繼上海、杭州、鄭州、重慶、成都、福州等大城市的大郵會之后,成立的我國第九個集郵團體,而且至今還活躍在我國郵壇之上,創造了郵會歷史“之最”。
1946年元旦,無錫集郵研究會創辦的《郵友》月刊問世,到1949年9月,共出版33期,刊發了諸如《萬壽票之樣票》、《萬壽票日本版及上海版討論》、《光復共和紀念郵票發行日期之謎》等重量級的國郵著述,推動了中國早期郵學研究。1982年,臺灣集郵界還將《郵乗》、《郵典》、《郵友》等經典郵刊重新影印出版。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1958年至1966年,無錫集郵研究會共舉辦郵展22次。其中1959年元旦、春節期間舉辦的“帝國主義是紙老虎”、1960年在城中公園多壽樓舉辦的“江山如此多嬌”、1964年舉辦的“新中國紀特郵票首日封”等郵展,均在當時引起轟動,《無錫日報》都曾作過專題報道。改革開放以來,無錫職工集郵協會、無錫集郵研究會、無錫市集郵協會都相繼成立或恢復活動。無錫集郵協會已舉辦全市性綜合郵展十七屆,無錫郵友在全國性郵展中先后獲得過金獎、大鍍金獎等殊榮。無錫集郵研究會主辦的《郵友信箱》至今已出版355期。1982年5月號《郵友信箱》刊發的“集郵守則”,內容包括不作偽、不使詐、不失信、不玩物喪志、保護珍郵等,后經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認可,在《集郵》雜志全文刊發,成為全國郵迷共同的守則。1984年《無錫日報》創辦了“郵友”專欄,共出刊百余期,目前已成為集郵愛好者爭相購藏的珍貴集郵文獻,這在全國黨報系統也是屈指可數的。漫談無錫的集郵文化底蘊,有一位不得不說的人物,他就是吾邑集郵大家孫君毅先生。孫先生自1946年始擔任無錫集郵研究會會長,主編解放前的《郵友》月刊,解放后的《集郵通訊》、《郵友信箱》,時間長達30余年。其集藏、著述均豐,上世紀40年代即被集郵界同仁譽為“萬壽票專家”。數十年間,孫先生悉心研究郵學,撰有《集郵辭典》、《中國對剖票》、《中國快信郵票志》、《清代郵戳志》等學術專著,這些現都已成為許多集郵愛好者的必備工具書。
孫君毅先生還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曾以帝國主義侵華期間發行的“客郵”郵票以及五花八門的商埠郵票、八國聯軍實寄封等組成專集,揭露列強侵犯我國郵政主權的罪行。在抗戰勝利后,孫先生在《郵友》上發表了《論淪陷區偽郵之地位》,引證據法,剝去了偽滿、偽蒙等傀儡政權發行偽郵的“合法”外衣,倡議集郵人士拒集偽郵。上世紀60年代初,他還與我國著名集郵家劉廣實合著了《臺灣早期郵政考》,從考據臺灣早期郵政史著手,以集郵的角度再一次證實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這一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
有了底蘊,就有底氣。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無錫必將辦出一屆高質量、高水平的亞洲國際郵展。歷史機遇,也必將為無錫的集郵文化底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陸榮泉 無錫市集郵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