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票現象是本報長期重點關注的問題。刊發的報道《郵寄包裹糾紛凸現壟斷行業弊端》,引起了許多讀者對打折票的深層思考。在全國人大十屆二次會議期間,再次對北京郵市進行了調查。
打折票從北京流向全國
在北京愛家郵市,記者遇到了來郵市買打折票的中國民族大學學生張欣,而賣給她打折票的是郵商陳先生。他指著柜臺里的郵票告訴記者:“T票《澳門回歸》面值50元,打4折賣20元;《江澤民題詞》8元面值賣3.4元,還有一些面值5.4元的JT郵票最低時賣到1.9元。”不僅是JT郵票,還有面值0.8元的普票批發價是0.6元左右。
每一年的年初,是高校即將畢業的學子們找工作的關鍵時刻。一是申請留學,二是應聘國內用人單位,這都需要投寄大量的個人資料。張欣告訴記者,她目前共郵寄了50多份資料,在她的同學當中,最多的郵寄了200多份。
“這些都算上,你一共要批發多少錢的郵票?”
“面值五六百元的郵票,我大約要花200多塊吧。” 張欣說,她的同學們大都到郵市批發打折票,甚至還有郵商送貨上門,校園里能找到專賣打折票的。
陳先生說:“學生們用大面額的JT票寄國際信函,用普票寄國內信件;一些用郵量大的公司也來批發。”今年年初,陳先生以低于8折的價格批發1000套《東周青銅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全部賣光。“一些專營打折票的大戶,多的一天就能賣上三五萬枚。”
“賣一枚打折票只有0.5%的利,關鍵是走量。” 北京四達郵社的王國強先生告訴記者:“2003年我從集郵公司進了幾百萬枚的打折票,全都被外地的郵商買走了,相信還有郵商比我賣得更多。”
在北京馬甸郵市,很多郵商的柜臺里,郵品更多的是堆放而不是擺放。有專批發年冊的,紅色的年冊每一摞都有一米多高,堆在過道旁六七摞很惹眼。記者發現買打折票最小的單位是1版(20枚),郵商們總是小心翼翼地問你要多少(不是幾版或幾枚),并算計著該以什么價給你。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郵市里發生,隨著大大小小的郵商的流動,一批批的打折票發往全國。
打折的不僅僅是郵票
從郵政部門2003年的發行統計來看,去年全年國家郵政局共發行11.12億枚紀特郵票, 總售價為14.75億元,而去年全年的新郵向社會供應的全年套票(含小型張)預訂數量為300萬套,約合946萬枚,相對于11億多紀特郵票的發行總量,預訂數量不過九牛一毛。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紀特票的主要發售渠道就是年冊預訂。
“新郵出來就打八九折,有的打到六七折,我們干嘛要預訂,直接從郵市里買好了。”一些郵迷不但不再預訂新郵,而且為優先預訂而加入各地集郵協會的集郵愛好者也紛紛退會。2002年,全國集郵協會共有會員330萬人,全國集郵愛好者1400萬人。相比2000年郵協會員421萬,集郵愛好者1800萬,兩年間會員減少110萬人,集郵愛好者減少400萬人。至今兩項數據都還在遞減。人們對于集郵的熱情也在遞減、打折。
緊跟著公司放貨的步伐,郵市里炒新頻頻。不但老郵票被打入冷宮,新郵發行月余即刻淪為打折的“郵垃圾”被扔在一旁。王國強說:“從2000年以來,郵政開始陸續減少紀特票的發行量,按理來說,一些老票每年都應該有一定的增值,可現在,大量資金都放在了炒作新郵上,郵票不再是越老越值錢,而是越新越值錢。投資甚至集藏的標準掌握在集郵公司。”他介紹說,郵市的市場標準、秩序已經是公司的標準和秩序了,市場經濟在這里大打折扣。
誰在占國家的便宜
打折的還不僅于此。如果用印郵票的紙值多少錢、工時值多少錢來計算,郵票即使是打對折也是暴利。但郵票作為郵資憑證、有價證券,其面值標志著郵政員工支付的成本和勞務。國家郵政曾長期處于虧損狀態,但同時又有大量的打折票被用郵者支付郵資,這顯然是雪上加霜。
但是郵票的“讓利”行為并不能為它換來良好的聲譽。王國強說:“在1992年以前,中國的郵票在國際上有很好的聲譽。一是設計精美,二是當時國內的郵票面值低,有很好的升值性。但從1992年以后,國內郵票紛紛打折,收藏投資中國郵票的外國集郵者,今天買來的國內新郵,明天就打了8折,他們不知道中國的郵票到底值多少錢。國內的集郵市場失去了一個統一、穩定的價格體系,讓一些外國郵迷、郵商也不知所措。他們開始覺得中國的郵票不值錢。” 中國郵票不但在自己的市場里遍地打折,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和聲譽也在大幅打折。
事實上,郵政的“讓利”也在很大程度上讓給了一些桌面底下的交易。按照有關規定,郵政窗口只能出售普票作為郵資,于是普票的打折就讓一些郵政窗口有了可乘之機。據馬甸的多位郵商說:“以9折、8折的價格在郵市上整版出現的普票,又被郵局的人以9折的價買走,放在郵政窗口發售。通過窗口消耗的數量是最大的。”這種沒有有效財務憑證的購買、銷售、獲利過程,當然意味著滋生腐敗。
據有關人士稱:“新《郵政法》已經完成修改,由國務院法制辦報到全國人大,列入了立法計劃。”有人希望新的法律能幫助郵市的發展走入正軌。但郵市里的大量違規行徑,卻都是在正在生效的《郵政法》明令禁止之下的“公然挑釁”,新的法律真能包治百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