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郵報》2011年4月8日第25期第3版“讀者來信”欄目中刊登了署名文章《喜見新郵網上售》, 讀完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文章作者把可以在中國集郵總公司開設的網上商城中購買到2011年以來發行的紀特郵票一事稱之為“是一件值得贊譽的事情”,但在我的眼里這不但不是件令廣大集郵愛好者值得贊譽的事,反而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
文章中提到在新郵的發行公告中一再就出售辦法做出修改,先是“在全國各地郵局出售,”接著是“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出售”,而現實的情況我不用說大家心里都有桿秤,這樣自欺欺人的出售方法的說法已經忽悠了我們很多年了!有誰能在新郵發行的當天隨心所欲地去購買到自己想要買到的郵票呢!現在買什么東西還需要頂風雪、戰酷暑、冒嚴寒、通宵達旦去排隊呢?那就是買中國郵票!要么根本就見不到新郵的蹤跡,首日實寄完全是“空中樓閣”!連起碼的郵友互寄都不能實現。要么就是限量出售,以我所在的城市為例,區區幾十枚(套)等你趕到后早已是“望塵莫及”!根本就不能滿足郵人的需要,培養青少年集郵更是“紙上談兵”和“海市蜃樓”!要么就是衍生出大量的高附加值郵品,可憐郵人囊中羞澀,只能“望而生嘆”!畢竟集郵愛好者除了集郵還必須考慮自己和家庭的生計啊。“6個月的期限”更像是童話故事一樣,從未見識過現實版!
從出售形式上看似乎是郵人多了一條買到新郵的途徑,但人為地多出的郵費不同樣增加了集郵愛好者的負擔了嗎?以前叫“中國人民郵政”,后來為了和國際接軌,將“人民”二字去掉了,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不能去掉啊!計劃經濟都早已轉軌為市場經濟了,為什么郵票的預定和銷售方式還是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外發行的新郵在銷售期里幾乎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的,為什么我們要一再做出各種各樣的限制呢?出售范圍還越來越小!為什么在還沒有滿足廣大集郵愛好者購買需求的情況下,就又開始去做所謂的銷毀呢?這符合節約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嗎?為什么不去踏踏實實地落實和解決在新郵銷售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和爭議,卻偏要去熱衷于這種網上銷售的作秀呢?是意識跟不上還是利潤在做怪?難道讓新郵上市要么打折要么一路走高才是郵票發行部門愿意看到的結果嗎?在應該買到郵票的地方卻買不到,我們能叫好嗎?以前由于中國足球隊成績不如人意,我們總說做一名中國的球迷是最痛苦的,其實做一名中國的集郵愛好者才是最最痛苦的!因為這樣的頑疾已經纏身中國郵政多年,困惑我們多時了,難道還要讓我們的子子孫孫繼續困惑下去嗎?
我的觀點不是要和文章的作者唱對臺戲,在我看來文章的作者也是一種無奈的叫好!近來央視“新聞聯播”開設了一個“下基層”的專欄,我真的希望郵票發行有關部門能夠真正地下到基層來,能夠聆聽來自集郵愛好者的心聲!
等到我們每一個集郵愛好者都能夠在新郵發行首日在郵政柜臺隨心所欲地買到自己心儀的郵票時再叫好也不遲!作者:宋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