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7、8月份集郵市場的回暖,到如今已經超過半年,時不時聽到有人問我:“有好郵票嗎?給買幾套”。我聽了,只能苦笑。20年了,又聽到有人談論郵票了。是呀,好郵票!什么是好郵票?有標準嗎?郵票從1840年誕生170年來,郵票的功能就是寄信的憑證,不是嗎?只是隨著一項婦孺皆宜的活動——集郵的興起,被喜愛郵票的人劃分了等級。
其實我覺得郵票是分不得好壞的,因為郵票常常被賦予了超越郵票定義的稱號,諸如國家名片、小型百科全書、微型圖書館……既然人們賦予了郵票那么多美好的字眼,那么我覺得,所有的郵票都應該是好郵票,只要能說出來的內容,都會在郵票上反映出來,就以新中國郵票來說,所有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都一一展現在郵票上,從北京人到鴉片戰爭,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從兩彈一星到神舟巡天,從各個時期的輝煌成就到燦爛悠遠的中華文化,從燦若星河的杰出人物到中華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不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嗎?只要能被郵票相中的都是美好的。
要說好郵票的標準,那只不過是人們賦予自己喜歡郵票的一個理由。記得當年中國的第一套生肖郵票《庚申年》問世的時候,真正喜歡它,稱贊它的有幾個人?連賣郵票的郵局營業員都嫌它難看,大紅的底兒,中間一個黑乎乎說猴不是猴,說猩猩不是猩猩的東西,買倆都嫌多。可是,現在怎么樣呢?自從它的價位突破一千之后,人們就怎么看怎么愛了,聽說最新價一版已經到120萬元了,那就越看越好看了。其實好看的不是那郵票,而是郵票的市場價值。
于是乎,好郵票就有了一個標準,就是選題好、設計好、印制精美,通過郵票的畫面給人于愉悅的心情的郵票就是一枚好郵票。好郵票除了招人喜歡,增值的潛力也比較大。作者:楊文忠
此文系作者應《覓郵》主編吳明君先生所邀,專為《覓郵》投稿,已經發表在2011年3月第5卷第4期(總第36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