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國,“創新”“轉型”已經成為熱得不能再熱的政治熱詞。文化產業被定格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后,作為國家職能部門的中國郵政如何作為,傳統的中國集藏文化如何轉型成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根“支柱”,可謂課題重大。最新發行的郵票/1連環畫珍藏版似乎透露出了一些很重要的信息。
《儒林外史》郵票共發行三種版式——套票 小版 方連折,其中方連折最引人注目,特別是衍生特制的《儒林外史》郵票連環畫珍藏版。這個衍生產品,歸納起來有四個新的特點。
新的創意。文學題材的郵票,如何充分體現其文學的元素以滿足社會各個層面的文化需求,與美術出版社連手,將文學作品與郵票融合一體,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其實,郵票與連環畫本身就屬于同一個美學范疇,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文化需求的社會空間就突顯得更加廣闊。
新的設計。開天辟地,包裝袋上印郵票,而且是有面值的郵票,而且是面值不劃“/”杠的郵票,這個開天辟地郵資手提袋的制作,無疑,就將如火如荼的連環畫市場和正在逐步升溫的郵票市場連在了一起,其商業價值更加彰顯。
新的期待。《儒林外史》郵票連環畫珍藏版收藏證書標明“限量發行30000套”(其中套中風琴折編碼與市面流通的編碼是不一樣的,前者編碼是四位數,后者編碼是五位數)。當人們紛紛譴責當局郵票發行信息不透明特別是發行量的信息滯后時,當人們為“片紅”的發行量是“7.6”萬還是“6.7”萬爭論不休時,當人們正在努力探討一輪雞本票的存世量時,《儒林外史》郵票連環畫珍藏版“限量發行30000套”的公示,就有了她特殊的意義,表明了發行方對這款衍生產品有著無限的期待。
新的運作細節。綜觀新款郵票的面世過程,除首發地,北京 上海無不享受著先睹為快的特權,可是,《儒林外史》郵票連環畫珍藏版的面世恰恰就把北京 上海著實冷落了一番,除首發地外,最先一睹芳容的是青海 福建等其他邊遠地區,為什么,不言而喻。
考量這些新的特點,《儒林外史》郵票連環畫珍藏版所透露的信息應該就是——圍繞“支柱產業”轉型作嘗試。
“支柱產業”必須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靠幾個老頭,為了“怡情 交友 蓄財”,拿著幾把鑷子撥弄來撥弄去能產生“GDP”嗎,靠郵票市場的幾個炒家為了投機為了增值,擊鼓傳花,忽悠給你,忽悠給他又能忽悠出多少“GDP”呢。一套郵票必須成為一場音樂會的門票,必須成為一場芭蕾舞的入場券,必須成為一份時尚 高雅 貴氣的必備饋贈禮品,一句話,是中國人消費所“必須的”!只有這樣,郵票才能融入產業,才能有所“支柱”。要不,頂級電視臺為什么反復播報中國郵市,各新聞媒體為什么跑郵票市場那么勤,他們可都是在為“支柱”為“GDP”而忙碌啊!
趕快洗腦吧,你手上的郵票都會成為社會“必須的”!這個是新的,那個是老的,這個有投資價值,那個是垃圾有什么用,跟上時代的步伐,趕快搶灘郵票才是“必須的”!
房地產成為支柱產業,你必須擁有幾套房產,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你必須擁有文化產品的原材料,郵票就是文化產業的原材料!想發財,就必須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