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動儀是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的發明。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后漢書·五行志》記載,張衡經過長年研究,終于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后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樽體外部周圍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里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準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蟾蜍的嘴里,發出很大的聲響,人們據此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現代人沒有看到出自張衡之手的原件“地動儀”,這是我們人類歷史的遺憾。1951年,考古學家王振鐸歷經數年,復原并制造了“張衡地動儀”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直面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窗口。但不少人卻誤把這一模型當成1800年前張衡制造的。
事實上,這臺“地動儀”模型非但不能完成當年張衡設計的“預測地震”的功能,而且在原理上也不斷地被國內外學者質疑。奧地利學者雷利伯在他的一本名為《張衡科學與宗教》的書中提到“張衡這個地動儀,中國人把它視為國寶,在中國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這個東西,可是它是不科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地動儀”提出質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張衡。后來,一位叫馮銳的地震學家發現人們所質疑的并不是張衡的地動儀,而是由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
我國郵政部門在1953年9月發行的《偉大的祖國——中國古代偉大發明》郵票的第3枚和2006年7月發行的/1上,均展示了王振鐸先生所復原的“地動儀”,卻沒有任何文字注明這是后人按張衡的理念復原的“仿制品”。2006年《防震減災》郵票發行時,也未在郵票上作文字說明。不僅如此,在2005年10月9日澳門郵政發行的《中國的偉大發明》小型張上,依然用了王振鐸先生復原的“地動儀”,也沒有任何關于復制品的說明,還把張衡的形象搬到了邊紙上。假若張衡泉下有知,面對這種情形必然哭笑不得。
郵票是一個國家的名片,應該客觀、真實地反映出郵票主題的本來面目,期待今后發行的此類題材郵票會有所改觀。作者:陀乾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