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戳上看彩電?是的,是一枚小小的“彩電”郵戳。
第一次知道“彩電”郵局是從山東一位郵友那里知道的,那時我還在編輯《集郵視窗》小報,并在小報上刊登朋友寫的關于“彩電”郵戳的文章,大約是在2003年、2004年的樣子。
今天又一次見到了“彩電”郵戳。
說到“彩電”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已經是太“司空見慣”了,液晶直板電視都出來了,等離子電視也有了,電視傳輸的信號也數字化了,如今的電視傳輸正向三網合一邁進。
彩電是相對于黑白電視而言的。上世紀的70年代中期電視還算是一個大件,只有企事業單位才有,個人擁有電視則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那個年代,誰家里擁有一臺電視機,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盡管只是9英寸黑白的,看電視也就成了街坊四鄰每晚最快樂的事情。記得我第一次看電視是在父親單位,看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后來看電視連續劇《鐵臂阿童木》、《木蘭花》、《敵營十八年》、《加里森敢死隊》。我家的第一臺電視是上海飛躍12吋黑白電視,時光已經到了1983年了。第一次看上彩電是在1990年,20吋牡丹牌的,上邊還貼著北京“亞運會”的標記,也有幸觀看了亞運會的各項賽事。到2001年的時候,家里又看上了34吋平面直角電視,弟弟結婚的時候購買的是液晶背投。隨著網絡化的推進和互聯網的普及,在電腦上看電視已經不再是夢想,在2009年春節的時候,電腦的顯示器也換成了液晶顯示器,看網絡電視更加方便。
一枚小小的郵戳,能勾起人對往事的回憶,也能激勵著人們建設美好的新生活,更銘記了一段難忘的歷史。作者:楊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