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幣卡市場火了,終于火了。久違的興奮開始涌上老李心頭。
從去年下半年起,上海盧工郵市人多起來了,市場里先是人來人往,后來就演變成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對老李來說,好久沒有看到這樣的景象。記憶中上一次郵市大牛市的記憶,還是14年前的1997年。“那時候,單枚猴票的價格從兩三百元漲到1000元以上。一般的郵票都是一版一版地買,對熱門品種來說,感覺就像是搶。你只要稍微遲疑一下,賣家馬上會不耐煩地說:你要不要?不要請你讓一下,后面有人要! ”老李說。在老李的記憶中,牛市中的郵幣卡市場,每個人都處在瘋狂和興奮中。
然而,老李忘不了上一輪郵市泡沫破滅的情景。“很多品種一天就跌50%以上,更糟糕的是,有價無市,沒人愿意接盤,散戶的票根本賣不出去,你就眼睜睜看著高價買來的郵票跌破面值。不止是郵票,還有田村卡,很多人囤積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卡,就砸在手里,出不去。有人問我這種滋味是什么感覺,我說,就是恨。如果不炒這個,可以把錢用來買房子。但是進入了這個市場,就只能后悔。打折賣掉吧不舍得,放在手里不能吃不能用……”
每一年,郵幣卡市場只要稍微升溫,就有人鼓吹牛市有望重現(xiàn)。但每一次盼來的都是失望。這一等,就是14年。直到2010年,自從4月出臺“國十條”,房子不好買了,股市也開始跌了,一些資金又開始涌向郵幣卡市場。盡管如此,2010年最先熱起來的品種是包括第四套人民幣在內(nèi)的新品種,并不是1997年最火的田村卡。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品種盤子輕,套牢盤少,炒作更方便。
因此,對一些熱門品種來說,在短短一年時間內(nèi)漲了10倍。這樣的投資回報率令人咋舌。老李清楚地記得,2009年1990版2元人民幣最低價也就3元,但在2010年底,搖身一變成為37元。 2010年底,配一套第四套人民幣的價格也是成倍往上漲。
這期間,盧工郵市也開始流傳一些極具蠱惑性的故事。有的是說溫州投資客把房子都拋掉了,整版整套地買郵票。還有一個故事是說:一位定居歐洲的女士,看到國內(nèi)郵市火爆、郵票價格飛漲,打算把手中的仕女圖郵票、荷花郵票拋售掉。等她來到上海的盧工郵市,發(fā)現(xiàn)已有50%漲幅。可她在市場中兜了一圈就改變了主意:不但不賣,反而購進價值幾十萬元的小版張郵票。
“橫盤時間的有多長,豎著的漲幅就有多大! ”眼下,這句話已經(jīng)成為支撐郵市繼續(xù)瘋狂的合理理由。在2011年樓市調控更猛烈,股市操作更加不易的關節(jié)上,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瞄準了郵幣卡市場。不過,老李卻多了一分冷靜。他算了筆賬,1997年投入1萬元,如果以每年通貨膨脹3%計算,2011年就算回到1萬元的價格,其內(nèi)在價值只相當于1997年的6700元。因此,面值的回歸,依然難以彌補泡沫破滅的損失。
老李說,“錢來得快,退得也快。郵幣卡的流動性沒有股票好,如果你嘗過14年才解套的滋味,你就會多一份敬畏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