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季以來,上世紀90年代以前發行的郵票全線飄紅,這一輪郵市復蘇,喜得大批郵迷奔走相告,熱烈歡呼郵市的春天終于降臨了!不過,我作為一名曾趟過郵市渾水的見證者,卻要為郵迷、特別是郵政部門潑點冷水——希望人們不要忘記上世紀90年代郵市走麥城、持續低迷整整13年的歷史。
我國集郵事業歷史悠久,自1878年發行第一套清朝“大龍”郵票以來,無論清朝、民國、解放區票,還是建國后發行的紀特、“文革”、“編號”、JT票,品種繁多,不乏聞名世界的珍品:如清代“紅印花”、民國“宮門倒”、解放區“稿字四方連”、新中國“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藍軍郵”等。這些郵品之所以珍貴,蓋因其一問世即毀版,且發行量少之故也。
然而,我國因經過十年浩劫,當1978年全國集郵事業復蘇之際,郵電部門也許出于滿足日益增多的郵迷的需要,陸續將庫存的老紀特票取出,供應市場,以致郵迷懷疑老紀特票的模版仍在重印新票,最終使其價位下跌。關于這個問題,我也認為一些老紀特票的模版沒有銷毀。從我家許多老紀特票被一個老郵販騙走后,父親重新集齊的紀1至紀13來看,票面很新,他老人家還專門標明為再版的。
由于紀特票再版,遂發展到1996年早春郵市發狂時,一些近年發行的JT票的價位,竟超過了不少老紀特票,如特3“偉大的祖國”、特13“勝利完成一五計劃”等鮮有人問津。總結1991和1997年兩次郵市由盛轉衰的教訓,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存量郵票和再版郵票的沖擊,同時還影響了中國郵票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和價位。
按萬國郵聯的規定:任何一個國家新發行的郵票必須毀版和公布發行量,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波蘭和匈牙利,故這兩國的郵票升值潛力較大。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搖獎券在各大郵局發放,我和父親足足排了一個半小時才輪到。該套“金箔小型張”一是政治影響巨大;二是鄧小平同志去世后,其肖像首次上郵票;三是該票面值50元,創建國以來郵票面值之最;四是發行量較少,即使全國持有郵卡者,也只能以搖獎的形式,供應50%人次。所以我預測其有很大的升值潛力。
可是,奇怪的現象很快如大片陰云籠罩著郵市,金箔小型張在8月份以后便跌進面值。究其因,乃是眾多郵迷不相信郵電部公布的發行量,更被以前再版老紀特票的違規動作嚇怕了。針對這一反常現象,11月9日,郵電總局在人民大會堂鄭重舉行了“香港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印版、模具的交接銷毀儀式,并宣布這枚小型張發行量為2000萬。
遺憾的是,郵電部門的這一舉措幾乎沒有效果,乃至金箔小型張在當下的郵市,其價位僅在每枚50-70元之間徘徊。從“香港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和老紀特再版票的命運,促使我們既要反思曾經有悖國際集郵界游戲規則的教訓,又要防止郵市的大起大落,也即在郵市復蘇中居安思危。作者:秦維憲